美文网首页书法
学书小记之五遍临帖

学书小记之五遍临帖

作者: 白太酱 | 来源:发表于2020-08-04 17:47 被阅读0次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手脚,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笔势论》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师法古人,临习经过时光沉淀的书家精品,是公认的学书必经之路。

王羲之有七子一女,其中最小的儿子王献之与王羲之并称“二王”。王献之的书法润秀飞舞、风格独特,其影响甚至一度超越了王羲之。

王献之《中秋帖》

在王献之的书法之路上,父亲王羲之做了很多提点、指引,其中就有为古今无数学书之人奉为圭臬的《笔势论》。

这篇著名的学书“神器”,王羲之的初衷是只为小儿子王献之一人所作,并告诫儿子“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连他的同学听闻有这样一篇奇文,想要借来拜读,王羲之都骗他说此文已遗失。

这副“灵丹妙药”被一代书圣王羲之如此珍视,想必是在文中对自己的儿子毫无保留,将毕生所得都倾囊相授。那么,这份“私家秘方”究竟有多神奇呢?

《笔势论》凡十二章,其中就有为学书之人所熟知的“五遍临帖法”: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手脚,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学书不在一朝一夕,对笔势的理解是循序渐进的,一开始并不能很好地掌握。所以王羲之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为王献之总结出五个临帖的步骤,嘱咐他按照这样的顺序和要求来练习。

一遍正手脚

有人将“正手脚”理解为规范坐姿、执笔等基本动作,但可能其含义并不止如此。王羲之更想强调的,应该认真观察某位书家的书写特点,拆分并观察每一个笔画的形态,揣摩书写的走向,并按照这样的特点来临习笔画,打好基础,养成习惯。

《颜勤礼碑》点画形态

在观察的时候可以对笔画做一些形象的理解,比如“古钗脚”和“屋漏痕”,都是对竖画的形象比喻。所谓“古钗脚”,是比喻篆书竖画用笔圆健,像古钗脚;所谓“屋漏痕”,是比喻草书竖画用笔不直,像屋顶漏下的水痕顺着墙壁蜿蜒流下。我们在学书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把笔画形象化,便于理解和模仿。

“古钗脚”《泰山刻石》 “屋漏痕” 颜真卿《裴将军诗》

毛笔笔毫柔软,对于写惯了硬笔的现代人来说,大都会觉得不好控笔。在看清笔画走向后,如何把笔尖送到想去的地方,把握运笔的方向、力道、变化,就是临帖第一遍要解决的问题。

二遍少得形势

在经过了第一遍的点画练习后,对该帖笔画的基本特点已经有了初步了解,接下来就是将准备好的点画“零件”组合成为完整的文字。这时,这个字在眼中已经不再是零落的笔画,而是一个整体。如果说第一遍是“拆”,那第二遍就是“合”。

不同书家的字形特点是不同的,也就是王羲之所说的“笔势”。如颜筋与柳骨之间的笔势差异是很大的。同样的文字,同样的点画,因书写的架构不同、形状不同、位置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审美效果。临习某位书家的书法时,要在练习点画的基础上,进一步揣摩结体、外形、走势,即所谓“少得形势”。

颜真卿《麻姑仙坛记》 柳公权《玄秘塔碑》

我在学书的这个阶段经常会困惑,单看每一笔,好像都和原帖出入不大,但怎么这个字就是不像呢?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也许是横画短了些,点画大了些,撇画角度小了些,横画间隔大了些。也许只有那么一点不同,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第二遍,就是要解决点画的整体铺排和架构的问题。

三遍微微似本

这一遍,就是要争取“写得像”,实现有几分形似。这就需要在“少得形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揣摩。书法是有节奏的,和音乐一样。要“写得像”,就要在熟悉这个字外形的基础上,摸清这个字书写的韵律是什么,根据这个字节奏的起伏书写,才能“微微似本”。

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观察,不能漏掉这个字的每个细节,如长短、粗细、距离,藏锋还是露锋,转折处是方是圆,笔画间距是多大,有没有穿插避让,等等。每漏掉一个细节,这个字与原帖的差距就增加一分。将书贴上的字的所有细节都牢记于心,才能在书写时专注于自己所书写的这个字,实现心手合一。

临习书贴时,一定不能抱着“差不多就行”的心态,认为这个字已经很“像”了,就算完成对这个字的临习了。也许我们临习很多遍,也不会写得非常像,能临写得和原帖一模一样的人凤毛麟角,但我们依然要争取写得一模一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只有“取法乎上”,才能实现王羲之所说的“微微似本”。

四遍加其遒润

经过几遍临习,对书贴的理解逐步加深,这时已经基本能够实现“写得像”了。但仅仅理解书贴,仅仅“写得像”,还不够,那只是“写字”。“书法”还需要“加其遒润”,还需要在与原帖的字形基本相似的基础上,实现写得有骨力、有韵味、有气度,这是对临帖的更高要求。

不同的书家在书写时有着不同的心境,即使是同一位书家在不同的时期的书写也有不同的心境,这造就了千姿百态书法史。要实现“加其遒润”,就必须了解书家及其生活的背景,了解他在书写这份作品时的经历,并将这份作品放到当时的境况下,才更能理解书家的用笔、架构和倾注其中的真情实感,才能把这个字写得真正有质感。

王羲之《快雪时晴贴》

要实现“加其遒润”,字形的相似已经不够了。书写一个字,有运笔、顿笔等纸上动作,也有转锋、提笔等空中动作,每一个动作都关系着这个字是否如原作般圆润流畅。只有真正拿起“他”的那支笔,与坐在文字另一边的那个人“对话”,才能真正理解这份书法作品。

五遍兼加抽拔

《笔势论》通篇围绕着如何真正领会作者书写的笔势这个中心。“笔势”并不是单个字的字形,而是某种书体所具备的共同特点。如欧体瘦高细长、中宫收紧的特点,如颜体外形圆润、内在筋骨的特点。

不同的书体,自然是书家遵循某中规律来书写的,在不同的字中都能够体现共同的规律,这就是“笔势”。而“兼加抽拔”,就是从中提炼出某种书体的规律,总结某种书体的共性,进行点画、架构的归类,综合分析整篇作品的特点。

《颜勤礼碑》点画形态

如果说前四遍是“入贴”,那么这最后一遍,就是力求“出贴”。要“出贴”,就要做到出了原帖也有原帖之韵味。只有做到“兼加抽拔”,才能在书写中融会贯通,真正理解作品的精髓,才能将一遍遍的临习真正变成自己的书写记忆。

王羲之称这篇《笔势论》给用心之人,两月可见其功,即使给了没有灵性悟性的人,百日也能发现其中奥妙。那么,是不是严格按照这五个步骤进行临习就够了呢?并不是。王羲之还做了补充:“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如果在临习的某个步骤结束后,还感到生涩,不能进行下个阶段,而是要回头再临习这个步骤,直到熟练为止。不能囿于遍数,而应该以灵活为最高标准。

再有效的“灵丹妙药”,也需要合理服用,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才能发挥它的神奇功效。“五遍临帖法”也是如此。

相关文章

  • 学书小记之五遍临帖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手脚,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

  • 学习书法的十个核心问题,一定要弄明白

    一、临帖是在临什么 临帖是每一个学书法者不可缺的功课,如何临帖是学书者都想急于解决的问题,而刘文华老师认为,在此之...

  • 临帖,先虚后实——事半功倍

    新野人/文 学书临帖,是书法的不二法门。临帖如幼儿学步,临帖是学步车...

  • 学书临帖之选帖

    袁文长 临帖是学书者第一要务,也是书家终其一生的基本动作,而选什么法帖临习又是基本之基。这个问号如何拉直?这就要解...

  • 书法课① | 书法是“熏染”出来的

    《临帖九讲》笔记:为什么要临帖? 有幸获赠方建勋先生的《临帖九讲》一书,细细读来,对学书者,尤其是初学者,裨益甚大...

  • 书法学习的一孔之见——临帖正确就是拜师成功

    书法学习的一孔之见 ---临帖正确就是拜师成功 一、学书为何要临帖 写字不能与书法划等号,学书法,不是简单...

  • 鼠年练字(25天)

    今天临帖时,冒出一个想法:学书不能做“书奴”,那临帖也不能做“帖奴”,应该帖为我所用,而不是我被帖所使,整天为了临...

  • 今日学书笔记:临帖

    1.练眼 王羲之一本字帖,两千多年来,大家都在看,都在学,但成功的屈指可数,个中原因当然每个人有悟性高低的成分。大...

  • 浮生小记•七月十二日

    小女学书,积月余,日临帖二王并颜、柳、苏、黄诸人,然多不识繁体,唯依样书录之,余常对面坐,拥书从容以观,是以每惑而...

  • 学书小记

    晨四时即起。洗漱完毕,理衣冠床铺,起火煮茶。 借手机微光扑纸研磨。须臾,茶墨清香四溢。肖邦.德彪西.格里格等舒缓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书小记之五遍临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swwr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