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敬永远的Tom 和Jerry
《猫和老鼠》是我最喜欢的动画片,简单的情节总是让人忍俊不禁。小时候觉得Tom真笨,分明回回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却每次都一往无前地继续找麻烦;Jerry好可爱,小小的一只却有大大的能量,面对危机的时候总能运用智慧化险为夷。
长大后再看Tom和Jerry,一个永远愈战愈勇,一个总有朋友相助,欢乐的动画片中也暗含着这么有趣的道理。不过《猫和老鼠》的剧情相对单调一些,除了欢乐没有多少教育意义。
(比较漫画人物后会发现,孩子爱看的漫画角色都是小小的、萌萌的、圆圆的、活灵活现的,代表着灵动、憨厚,一方面激发他的保护欲,一方面给他宽厚的容纳感)我一直想找融合着温情、智慧和欢乐的幼儿作品给孩子看,直到遇到《大熊遇见小老鼠》系列的图画书,才寻得多年想要的会心和温暖。
《大熊遇见小老鼠》系列图画书获得了“金风筝奖”(Golden Kite Awards)和E·B怀特大声朗读奖,是纽约时报畅销书,讲述了内向固执的大熊与开朗活波的小老鼠相识、相处的种种故事。
整套绘本色彩丰富且柔和,画面连贯性很强,活脱脱是一部动感的彩色动画片;图画细节刻画地非常细腻,每一处都值得细细品味;故事发展充满着悬念,同时蕴含着丰富的哲思。
好的绘本在故事中隐藏着许多需要用心发现的彩蛋,也懂得用图画和语言渲染戏剧般的氛围,能够引领读者悄悄地走进去,触摸内心柔软的角落,抚平已知未知的情绪,用最浅显的文字和图画传递深刻的道理,举重若轻。
《大熊遇见小老鼠》就符合以上所有的表述,对孩子,对大人,都是如此。
二、好绘本来自于作者的美好人生体验
《大熊遇见小老鼠》系列的文字作者邦妮·贝克出生在美国小城一个欢乐、自由、幸福的大家庭,拥有心理学与创意写作学位,乐于体验生活的种种可能,拥有多种职业体验。
作为作家的她,将每一个“小小的自己”写进了她的故事里,她说:“有一天,这只固执的小老鼠突然在我的脑海中钻出来,不肯离去。我实在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内心有多像大熊,但我感谢自己生命中遇见的每只可爱的老鼠。”
图画作者凯迪·麦克唐纳·丹顿是加拿大知名插画家,毕业于多伦多艺术学院,创作过超过二十本获奖作品。她目前生活在安大略省城郊,有一个温暖明亮的阁楼工作室。
凯迪小的时候常随父母一同去图书馆,凭借封面的图案和书脊的颜色自由地选择各种图画书,由此深深爱上了它。凯迪说:“我已经好久不曾遇到过像大熊和小老鼠这样可爱有趣的角色了。”
翻动页面的时候我想,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生经历让作者们创作出这样一部作品,朗朗上口的文字和细腻有趣的图画仿佛跳跃在眼前,呈现出非定格而是流动性的画面感,欢乐时它陪着你欢乐,悲伤时抚慰着你的悲伤。
或许,最简单的童话来自于最真实的生活,蕴藏着最美好的人性吧!
三、对孩子来说,绘本拥有着多重功能
《大熊遇见小老鼠》系列共有五本图画书,分别为:
《大熊的访客》——大熊第一次遇到小老鼠
《大熊在图书馆》——大熊走出家门融入集体
《大熊的生日》——大熊感受小老鼠带来的生日温暖
《大熊生病了》——小老鼠陪伴生病的大熊并且逗它开心
《晚安,大熊》——大熊和小老鼠彼此陪伴入睡
这是一套“治愈无数儿童与成人的温暖绘本”,每个故事都有最平常的切入点,讲述生活中的普通故事,却有着意想不到的转折和结局。
绘本是一座桥,也许有的人能看到波澜壮阔,也许有的人经此走进了内心。无论哪一种,你都会发现它无声的呈现着丰沛的景色。
(一)色彩柔和的绘本图画和细致入微的人物表情,能够锻炼孩子的观察力。
整套图画书延续着统一的风格和色调,但是细节处却值得深究,比如书名页之前分别用不同的小图做装饰,每一种都和故事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家能在只看小图的基础上猜出哪个图对应哪本书吗?
大书名页都是一副大熊住所的图画,但是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五本书其实描绘了不同的季节,从初春(大熊的访客)到盛夏(大熊的生日),再到深秋(大熊生病了)。这些细节不对比很难发现,对比就是培养孩子的细节观察力和排列能力、类比思维的好素材。
以《大熊的访客》为例,大熊第一次在柜子里看到小老鼠的时候,满脸的惊讶,桌子上的花儿都被它惊吓的气流吹落了花瓣。
它在检查小老鼠是否还在柜子里的时候,捂住眼睛的动作非常好笑。
而最后发现小老鼠还在茶壶里的时候完全崩溃了,趴在地上大哭。
短短的一小段故事包含了丰富的表情和情绪起伏,让人忍俊不禁。多想一步会发现,两个主角的沟通交流使用了许多“非语言沟通”方式。
身体语言是非语言沟通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表达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常常被忽略。生活中我们看不到自己说话时的表情,也不知道自己的动作行为给别人传达着怎样的意思。
邦妮·贝克和凯迪·麦克唐纳·丹顿就使用抑扬顿挫的文字和细致入微的图画给读者呈现各种表情,展示每种情绪的非语言表达。引导孩子分辨这些细节可以培养他的观察力,也能潜移默化的教会他们怎么运用更好的非语言方法与人交流。
(二)有趣的故事和意外的转折,能够锻炼孩子的想象力。
许多绘本故事翻开第一页就知道最后的结局是什么,这套绘本很特别的一点就是,每个故事的转折都出现在约摸三分之二的位置。当读者慢慢进入角色,觉得事情会这样发展下去时,却出现了意外的拐点。
以《大熊的访客》为例,大熊使用各种方法阻止小老鼠来打扰自己的清净生活,最后迫不得已答应和小老鼠一起喝杯茶。按照我的思路这时候故事就可以结束了,因为它们达成了共识,事情告一段落。
但是作者呈现给我们的结局却是,大熊在喝茶的过程中一点点感受到陪伴的乐趣,在小老鼠遵守承诺即将离开的时候哀求它别走。
(大熊和小老鼠一起品茶的时候,小老鼠一直在用“赞美”的方式表达对大熊的肯定和喜爱,这是人际交往中非常非常难得的真诚,对吧~)其余四本故事也大致遵循着这样的叙述路径,呆萌和大熊和可爱的小老鼠不断地上演着“挑战—反抗—接受—改变”的戏份,我一边看一边笑,天哪,大熊和小老鼠不就是生活中的我们!
今天你来逗逗我,明天我去折腾折腾你,烦恼中带着欢乐,不情愿里藏着偷着乐,相爱相杀的生活才是热腾腾的日子啊!
当你陪伴孩子读这些故事的时候,可以反问小朋友,如果你遇到类似的情况会怎么做?你觉得大熊或小老鼠的方法合适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故事是生活的调色板,我们可以在里面肆意的泼洒颜料以发挥想象力,这样开放的思考模式也能给孩子提供更多的生活方案,有利于他面对问题时用更好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朗朗上口的简单语句,能够锻炼孩子的表达力。
儿童图画书擅用最简单的语句讲述故事,《大熊遇见小老鼠》系列书中就出现大量的排比句、拟声词和感叹词,读书的过程就是演绎故事的过程,能够使读者轻松的进入书本,感同身受大熊和小老鼠的生活。
(关于小老鼠的描述,是全书出现最多的一句话,这句话韵律感很强:小小的灰色一只,眼睛闪闪发亮)《0—6岁,抓住孩子的语言关键期:婴幼儿语言学习发展综合指南》中指出,孩子在开口说话之前需要大量的听和模仿,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需要不断地和孩子说话、给他唱歌读故事,并且要注意节奏和韵律。
这套绘本非常适合带着孩子大声朗读,因为画面非常连贯,文字韵律起伏。在读书的过程中,孩子通过语言对接画面后能烘托出戏剧般的氛围,感受不同的情境中言辞语调的变化,这种感官刺激就是孩子通过书籍了解世界的途径。
《大熊在图书馆》这本书中,大熊刚进入图书馆的时候非常拘束,找到一个安静藏身的角落后就不再动了,此时的大熊是百无聊赖的,它说那句“我要一本酸黄瓜的书”的语气一定是不耐烦的,心里只想着赶紧离开。
翻了几本书都不满意,接着居然看到酸黄瓜在跳舞,它一定非常气愤,所以才会咆哮着说“我不要在跳舞的酸黄瓜!”
但是当它们准备离开的时候,大熊听到隔壁讲的故事正进行到高潮,所以“嘘——”的那一声一定是温柔的恳求的语气。
同样的,小老鼠在最开始一定是很兴奋的,在大熊咆哮的时候会感到无奈,在大熊支着耳朵听故事的时候会觉得惊讶。
整本书犹如一条蜿蜒的小河,有平静的起点,起伏激烈的转折,还有障碍、漂浮物,也有豁然开朗的终点,这些就隐藏在抑扬顿挫的文字中,大大提高了书本的观赏性和节奏美感。
(四)留白的间隙和未完待续的结局,能够锻炼孩子的思考力。
我们读书的时候经常是读完了就结束了,因为手中的书只给出一种答案。这套绘本另类的一点就是在故事中埋藏了许多许多待开发的彩蛋,这些彩蛋就是书本延伸的射线,读者可以任何发挥想象添加答案。
比如我们知道大熊在门口挂着“谢绝访客”的牌子,那么它为什么不喜欢客人来访?
比如大熊不喜欢去图书馆、不喜欢过生日、睡觉时一定要放杯清水在床边,拍打好枕头、带好睡帽,它的这些习惯是怎么养成的,有什么原因?
绘本是绘画的艺术,每张图画和文字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作者只会在一张图画中展示语句中的某一个静止画面,其他内容需要孩子根据书中的表述展开思考。
(晚安大熊的最后是这样一张图片,大人带孩子读完后可以问问他,你觉得它们今晚会做梦吗?做的什么梦?你自己昨晚做了什么梦?今天想做什么梦?这种聊天似的反问就是孩子复盘能力、联想力的锻炼机会)有的孩子能看出作者细心埋藏的细节,有的不能,有的孩子能看到画面的前后连贯、韵律的安排,有的不能。如果他看不出来,大人就引导他看出来,以后他就能学会用全局的眼光来看书。
读书也是观照自身的过程,也许看完了这本书孩子会发现大熊和小老鼠就是自己。最好的成长莫过于反思自我,如果能在思考答案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生活的答案,会是意想不到的收获。
(五)有趣的故事值得反复咀嚼,能够锻炼孩子的感受力和同理心。
当我第二遍翻看绘本时,突然意识到这不是一个一个童话故事,而是活生生的连贯生活案例。
我们每天会遇到很多事,和各种人打交道,有时候觉得开心、被理解,有时候觉得丧气、被打击,孩子的感受比大人更敏感,也更自我。很多时候不是他不懂事不听话,而是不知道可以站在另外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
《晚安,大熊》绘本中,小老鼠发现大熊在夜间很胆小,听到一丁点声响都吓得不敢入睡,此时它并没有挖苦讽刺大熊,而是自告奋勇帮大熊查看各个角落,确保它放心后又耐心地听它讲睡前故事,在大熊睡着后才静静睡去。
(仔细看大熊的回答,和小老鼠的神态,能发现大熊怕黑怕声响,而小老鼠并没有戳破它)其他的故事也类似,大熊和小老鼠分别用各自的表达方式阐释对同一件事的不同看法和解决方案,大熊没有抱怨小老鼠自我和打扰自己,小老鼠也没有嫌弃大熊固执和脾气坏,它们相互理解、相互陪伴,彼此保护着对方的好意,接纳着对方的缺陷。
这份友爱和理解,是孩子能够感受到的纯粹的爱心,拥有这份爱心,就拥有能够体谅他人的同理心,而同理心是情商的重要根基。
四、对成人而言,绘本带有治愈的温度
用成人的角度去解读这套绘本,会发现五本书分别表现了大熊的社交恐惧(谢绝访客)、密集恐惧和选择恐惧(害怕大大的图书馆、只愿意看酸黄瓜的书)、逃避年龄(不愿意过生日)、悲观(一生病就要写遗嘱)、强迫症(睡觉时需要绝对的安静)。
这只笨笨的大熊就是生活中的你我他呀,虽然它瞎勤快(经常打扫卫生)、脾气坏(说话大声还喜欢大吼大叫)、不合群(没有朋友),但是它始终拥有那只不离不弃的小老鼠啊!
我看绘本的时候觉得大熊是木然的固执的父母,小老鼠是灵气的活泼的孩子;而Charles先生看完后说,大熊是固执的倔强的孩子,小老鼠是陪伴它循循善诱的父母。我们都有自己的角度,也有自圆其说的理由。
好的绘本就是这样,它捧出的人物不是单薄的形象,而是丰满的个体。
大熊的内向、固执、倔强、自我,也代表着规范、自律、执着、坚持;小老鼠的自信、热情、勇敢、体谅,也表达着挑战、创新、理解、接纳。
好的绘本能引导读者走进故事,将感情投射在角色上。一旦我们对角色产生认同,原有的价值判断、道德标准,也会在故事中跟着改变。
最初固执的孤僻的大熊因为小老鼠的陪伴和引导走出家门,体验集体的乐趣、陪伴的温馨,一点点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一定有人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不管是作为大熊还是小老鼠,我们一定在有意或无意中受到别人的影响,也影响着别人。
(大熊生病了,小老鼠一直在陪伴它,甚至自己也被传染了,这一幕非常非常温暖)水谷启二在编写的森田正马博士的《自觉和领悟之路》的前言中写到:“缺点和特长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没有缺点也就丧失了个性,缺乏了人情味。”
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在觉知自身的基础上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你的缺陷也许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特长,也许需要转个角度去定义它。
无论如何,学着像大熊一样去暴露它、接纳它,像小老鼠一样去理解它、感化它,相信美好的心莲一定可以破土而出。
五、浅显故事中的深刻哲思
“怪兽小书局”的公号主人魏舒说:“好绘本的深刻在于它极善于将自己的深刻伪装成最平常的轻松。”
《大熊遇见小老鼠》系列图画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此。
第一次看它我觉得,哇!画的好漂亮~
第二次看会感到,咦?怎么会这样~
第三次看会发现,呀!原来如此~
第四次看会思考、会沉默、会想起很多事……
我们总说读一本书要从薄读到厚,再从厚读到薄,但是绘本给人的感觉就是——这还有什么可看的?!
除了我上面说的细细品味书的细节,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感受语言的韵律,联想图画以外的原因等,还有一个值得大人和孩子深思的作用就是——绘本人物是生活素材的浓缩,每一句话、每一幅图都来自作者对于生活的观察和提炼,而这些浓缩里就隐藏着闪光的智慧。
每一次封闭、紧张的时刻,都需要热情与轻松化解;每一个沉闷、悲观的日子,都需要真诚和爱心温暖;每一个自以为是的习惯,都需要被陪伴着打破。而遇到的所有害羞、紧张、悲伤、反感的事情,只需要用最平常的心态去面对它、经历它、跨越它。
当我们走过很长很长的路,看过很多很多的风景以后,才知道真正打动人心的莫过于真诚、阳光、善良和体谅。而遇到的所有害羞、紧张、悲伤、反感的事情,只需要用最平常的心态去面对它、经历它、跨越它。
我们知道自己的每一个缺点,也知道它终将被遇到的每一个彼此治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