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
朱永新:诗性伴理想同行

朱永新:诗性伴理想同行

作者: 袁卫星 | 来源:发表于2018-07-30 07:44 被阅读497次
朱永新:诗性伴理想同行

他在网上征集民意,为中国教育仗义执言;

他在网下开展实验,为素质教育探寻新路。

他自费创办的教育在线网站成为中国最大的“网上教师培训学院”,

他主持开展的新教育实验被誉为中国的“新希望工程”。

他带领志愿者每年赴西部义务支教,

他几乎每个双休日都在全国奔走“传道”。

他是教育的理想主义者,

也是理想教育的践行人。

这是2005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新闻人物候选人介绍词中的一则,它的介绍对象是时任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朱永新。

从那个时候开始,朱永新的名字,就和“新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犹如水乳之交融。

在朱永新老师身上,在新教育实验现场,自始以来,我首先看到的是一种“唤醒”。

教育需要唤醒,不,教育也许就是一种唤醒。德国人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另一位德国人斯普朗格也说过:“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朱永新首先唤醒了自己。他是一名学者,又是一名官员。作为学者,他在读到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一段故事后发生了改变。

1950年元旦,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弥留之际,对前去探望他的德鲁克及其父亲阿道夫·德鲁克说:“我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年龄,知道仅仅凭借自己的书和理论而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能改变人们的生活,否则我的努力没有任何重大意义。”

从此以后,作为教授的朱永新走出书斋,发起“实验”,力求“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科研的范式”。如果说,作为学者的自我唤醒是一种体认的话,那么,作为官员的自我唤醒则无异于一场革命。在朱永新创办的网站“教育在线”上,他以真名进入论坛,以真名撰写博客,每天早晨6时左右都要上网“晨练”一小时,中午也要上去“运动”一会儿。他还多次应“人民网强国论坛”“搜狐论坛”等的邀请,在线回答网友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每年“两会”期间,他还在网上征集提案和议案,带去北京。无论他在发起新教育实验时是苏州市的一名副市长,还是现在已成为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这样的“高官”,他都是“根植泥土”的。这在国外并不奇怪: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曾经很自然地去街上的小餐馆吃饭,周围的食客看到他时,没有一个“热泪盈眶”;俄罗斯总统普京年底通过电话直接与公民们交流,俄罗斯人民也觉得很自然……但在“官本位”思想还没有全面肃清的现世当下,朱永新无疑在官员的“觉醒”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作为官员,虽然“命受阳光”,但若不“根植泥土”,迟早是要枯萎的;作为官员,如何在现行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得到根本变革的前提下推动事业的进程,如何变革自身的行动方式来开展自己的工作?选择“做”比选择“等”更正确。

朱永新接着唤醒了别人。不可否认,他的官员身份为他这个层面的唤醒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作为一个“高官”,俗话讲:“高处不胜寒。”但他不仅胜寒,而且浑身上下有一种热情与激情。这种热情与激情从苏州发出,很快辐射、影响到了全国。我在早年读了他的《新教育之梦》后曾写下这样的文字:“这是一个挂着红果的秋天的早晨,放飞的白鸽刚刚用翅膀剪出旭日的鲜亮,新世纪的钟声犹在耳畔久久回响。热情的朱先生在他的教育理想国门口迎接四海的宾朋。他眯缝着一双睿智的眼睛,洋溢着朝气与活力,充满着宽厚与大度,一脸灿烂地笑着。他引领我们跨过现实的门槛,走进他理想的家园。他给我们斟满激情,说,教育就是要全身心地投入与无私地奉献。他给我们引来诗意,说,教育就是要洋溢浪漫主义的情怀。他给我们夹上机智,说,教育就是要把握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遇。他给我们添上活力,说,教育就是要以年轻的跳动的心昂奋地工作。——一席难忘的盛宴!”朱永新老师自己也在回答央视论坛主持人董倩的提问时说道:“新教育实验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把沉睡在教师身上的梦想与激情给调动了起来,激发了出来。它们本来就存在于教师身上,他们走向教育岗位的时候都怀揣着它们,只不过每天的重复与应付,把他们的激情与理想消磨掉了。所以我觉得,可能新教育实验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探索,也就是通过我们的行动,去把沉睡在教师心中的梦想与激情激发出来。”

时至今日,更为可贵的是,当年被朱永新唤醒的人,亦开始唤醒更多的人:新教育共同体犹如一个大家庭,互相激励,彼此唤醒。诚如新教育研究院院长卢志文先生在某次报告中所说的那样,唤醒每一个沉睡的心灵,新教育有这个耐心和信心。播种每一个亮丽的希望,新教育有这个热心和定心。这么多年,新教育着力发现每一颗种子,并加以呵护。新教育遵循着“底线加榜样”的规则,不遗余力地言说榜样,吴樱花、顾舟群、常丽华……这些名字被小心翼翼地保存着,言说着。常丽华,这个网名叫芷眉的青年教师,原是山东淄博临淄金茵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班主任。作为新教育“毛虫与蝴蝶”项目组的核心成员,她在自己所教的儿童阅读课程、农历古诗词课程中羽化成蝶,被评为山东省淄博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淄博市十佳青年教师、山东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2008年度《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成了全国众多青年教师学习、仿效的对象。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实验小学的杜红芳说:“就这样我和孩子们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幸运、快乐就会毫无防备地来临。三年的实验陪伴着孩子们茁壮成长,如今的他们对童书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生活有了更多的自信。我所带的四(1)班已是年级组中的佼佼者,已是苏州市书香之班。帆已扬起,我和四(1)班的38个孩子正启航。实验路上,我们会继续努力,只要心中有梦想,我们一定会走得更好更远。”

在我看来,正是在朱永新的引领下,一帮新教育人在自身内挖掘出了一个“深的答复”,那就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在朱永新老师身上,在新教育实验现场,自始以来,我还看到的是一种“践行”。

不可否认,新教育实验源自理想,源自梦想。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朱永新用《我的教育理想》垒起了一座教育的太阳城;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朱永新用《新教育之梦》构建出一个教育的乌托邦。人们对“理想”常常是仰视的,对“乌托邦”往往是有偏见的,这大抵是因了昆德拉的这段话:“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却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但人们忘了可以赋予“理想”“乌托邦”新的内涵:去掉空想,留下理想;追逐梦想,成为现实。乔治·萧伯纳说:“征服世界的将是这样一些人:开始的时候,他们试图找到理想中的乐园;最终,当他们无法找到的时候,就亲手创造了它。”

2002年6月,朱永新用自己的稿费和他的讲课费创办了公益性网站——教育在线网站。这个网站,由最初的新教育实验交流平台,迅速发展壮大为全国性的教学资源基地、教师精神家园。“教育在线”注册会员超过30万人。旨在务实的新教育人更是在2009年,依托教育在线网站创办“新教育实验网师学院”。其宗旨是汇聚有理想主义情怀,渴望发展自己以及学生的一线教师,汇聚热爱教师这一职业、渴望以之为终身理想的师范类院校在校生,汇聚包括教研员在内的热爱真理、倾心于教育教学研究的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共同构筑一个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希望通过三年一轮的课程,培养出一批批拥有高度职业认同,理解新教育实验基本理念,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熟练落实新教育课程的卓越教师以及一批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研究团队。首批学员800多名,均为免费学习(以后的学员也将是免费学习,“公益”是朱永新和新教育的关键词之一)。朱永新和他的同道说,他们要找到“相同尺码的人”。

2002年9月开始,朱永新将一些学校陆续挂牌为新教育实验学校,以此来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和观念。第一所实验学校昆山玉峰实验学校由他亲自担任名誉校长。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49个实验区,2224所实验学校,200多万教师和学生参与他发起的新教育实验。这个实验强调“行动”,提出“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好底色;“师生共写随笔”,让反思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助力器;“聆听窗外声音”,让学生明白成功离每个人并不遥远;“训练双语口才”,让学生适应未来的竞争需要;“创建数码校园”,用最先进的理念装备师生;“构建理想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此外,他还创办“新父母学校”,倡导学习型家庭,让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而在展开上述行动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新教育实验的落脚点在于教师真实地和学生共处一间教室,共读一本经典,和同事共同走过教研的过程,和家长共同穿越教育的时空;新教育实验的魅力在于学校、教室的叙事呈现,而不是游离于心灵之外的材料堆叠;新教育实验坚守的意义很明确,即和学生一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在江苏灌南实验区、山东临淄实验区、江苏海门实验区、浙江苍南实验区……人们看到许多的新教育活动都指向具体而微的教育实践,理念转化成了教师实实在在的行动。在江苏翔宇教育集团新教育实验小学、杭州萧山银河实验小学、内蒙古东胜区新世纪学校……人们在“新教育开放周”中嗅到了书香和儿童课程的芬芳,见证了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生命蓬勃成长的拔节状态。人们看到了卢志文、许新海、陈东强、干国祥、陈连林、铁皮鼓、马玲等一批脚印深深的前行者的风采。

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理想、智慧、激情、诗意和力量//我是一个行者/披星戴月,在教育的路上/我计划着行程,思考着方向/中国教育缺什么?/义务教育谁买单?/民办教育路何方?//我是一个行者/跋山涉水,在教育的路上/我的使命是探索,是发现/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寻找风景/我用生命去融化,去燃烧/使平凡流逝的岁月充满春光

这是朱永新老师在新教育实验肇始之时写的一首诗。我把它录在案头,并且常常在读起这首诗的时候,想起当年的情景:

2003年,我和李镇西、焦晓骏等人跟随朱永新老师前往贵州山区义务支教,同时也是宣讲新教育。在遵义中国共产党政治部的旧址旁,看到一幢简朴而庄严的教堂。当地人介绍说,这是一百多年前几个外国传教士到当地后捐建的。我们无法想象那些身着黑袍、肩负行囊、跋山涉水的外国传教士是如何忍受饥饿与疲惫,最终在那贫瘠、愚昧的异国他乡创造出这份奇迹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心中神圣的信仰使之超越了身心的极限。在朱永新老师看来,无论他们传教的内容如何,他们对自己所信仰的事业作出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感动。宣讲当晚,在自娱自乐的节目中,朱永新老师拉起嗓门,唱的居然是《西游记》的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

有人说,朱永新老师始终是微笑的,他的招牌表情就是微笑。但我分明看到,他在唱这首歌的时候,眼里闪烁着泪花。

—— 一个真正爱教育的人,眼里是常含着泪水的;一个真正做教育的人,足下总会是有脚印的。

(选自拙著《做一个理想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朱永新:诗性伴理想同行

相关文章

  • 朱永新:诗性伴理想同行

    他在网上征集民意,为中国教育仗义执言; 他在网下开展实验,为素质教育探寻新路。 他自费创办的教育在线网站成为中国最...

  • 伴“我”同行

    叮铃铃~叮铃铃~好困呢!今天是五一放假节,说好了睡懒觉,怎么闹钟没撤? 拿过手机,很柔和的闹铃时断时续,一激灵,是...

  • 伴随着你

    孤单的人伴着阳光同行 随着他的是影子 高傲的人伴着天空同行 看那白云飘飘 忙碌的人伴着车辆同行 时间环绕在身边 伤...

  • 读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有感

    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上篇中关于理想学校、理想教师、理想校长三章,是校长和老师阅读的重点部分,我对“...

  • 袁可如丨一半清醒,一半迷幻

    袁可如 袁可如说,她理想中的艺术家也应该像诗人一样,有种诗性在里面。这种‘诗性’并不意味着远离烟火气,相反如果能找...

  • 理想教师和理想教育

    朱永新教授在《我的理想教育》中说:“我心中的理想教师,是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自信、自强,不断挑战...

  • 太平宣传语

    中国太平,伴您同行。

  • 2019-04-27

    记得刚上班时读朱永新老师《我的理想学校》“幸福 是人生最大的追求”,特别赞同朱永新老师的主旨!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朱永新教授说,作为教师,我们不仅应该具有教育理想,还应该把理想的种子播在学生的心中。只有我们的孩子心怀理想...

  • 读朱永新教授《我心中的理想教师》想到的

    最近认真阅读了朱永新教授《我心中的理想教师》一文,他描绘了理想教师的形象。扪心自问:我是个理想教师吗?对照...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朱永新:诗性伴理想同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tdx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