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时光
前段时间我们花了些时间阅读王阳明南赣剿匪的故事。此前我们有提过,兵部尚书王琼力荐王阳明担任南赣巡抚,除了解决南赣匪患,更为了预防宁王之乱,今起开篇细读宁王之乱。讲宁王之乱前,我们得先花点时间补一段老朱家的历史。
「大明王朝的藩王制度」
事情要从明帝国开国皇帝朱元璋谈起。朱元璋建明帝国后,对列朝列代的灭亡原因进行了认真分析,在他看来大致有以下三方面教训需要吸取:
第一,离他最近的元帝国强大如超级巨兽,可在短短几十年内就土崩瓦解,何故?原因就是没有藩王镇守。
第二,中央政权为什么会慢慢被削弱,最后导致王朝覆灭?因为随着王朝的建立,会出现功臣尾大不掉的局面,最后会在中央逐步聚集权臣,皇权逐步被架空……
第三,藩王如果拥兵自重,也会威胁中央政权,最后导致天下大乱。
基于以上分析,朱元璋想出了一个他认为三全齐美的办法——封他的儿孙们为藩王,分镇各地,同时规定藩王“不列土,不领民。”
“不列土”指的是藩王没有自己的土地;
“不领民”指的是藩王不能直接管理百姓,他所管理的只有他的王府。
藩王有自己的武装力量——王府卫队,人数不能超过一万五千人。一万五千人和明帝国的百万正规军相比,实在是九牛一毛。藩王所在的地方政府的军政官员不许和藩王有来往。这样一来,藩王没有行政权,只有可以忽略不计的军权,所以他们没有实力造反。
规定的初衷是好的,但总会在现实面前不断变形。朱元璋在世的最后几年,蒙古残余在北方持续不断地攻击他的帝国边防,为了抵御外族,他许可在边疆的藩王可以把卫队增加到五万人,用这五万人去和敌人作战。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五万人只是个概数,迫于形势,这个数字还会增加。也就是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封到边疆的藩王成了野战军的司令。他们在血肉横飞的战场上锻炼自己和自己的卫队,终于使自己成为英雄人物,使其卫队成了骁勇善战的野战兵团。
没有完美的制度,朱元璋千防万防,却没有想到,正是他自己设计分封的藩王成为了明帝国中央政权的隐患。
而这一切的发生,比预料中来得还要早一些。
「塑料兄弟情」
在朱元璋分封的藩王中,有两位卓越的人物——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宁王之乱的根源,就得从这两位王爷的故事说起……
先简单熟悉一下这两位主演人物: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1370年被封到燕(北京)为王,因以地名为藩王称号,所以他的王号为燕王。1380年,20岁的朱棣就藩北京,从此带着他的卫队在长城以北冲锋陷阵。他两次以北伐军总司令的身份带领他的卫队和明帝国主力出击蒙古人,在军界和北京政界威望大振。
朱权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1392年到大宁(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就藩,是为宁王。由于此地是蒙古主力最活跃的地区,所以朱权的责任很重,压力很大。在和蒙古人无数次交手中,朱权的实力野蛮生长。朱元璋去世时,他的卫队已逼近七万人,强悍善战,是蒙古人最惧怕对手。
1399年,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注:建文帝)在几个亲信大臣的怂恿和支持下削藩,朱棣针锋相对地发动“靖难之役”。
“靖难”是“平定变乱”的意思。朱棣认为朱允炆已被他的大臣控制,不能行使意志,所以他要清君侧,解救朱允炆。
朱棣当时只有三万人,三万人和中央政府的百万政府军抗衡,虽然一开始朱棣的奇袭把政府军打了个措手不及,但随着朱允炆反应过来把帝国主力部队投入战场后,朱棣就开始溃不成军。他原来的计划是用机动部队快速有效地向南面推进,遇到朱允炆的反攻后,他向西败退,一直退到了朱权的地盘——大宁。(注:没错,这里的大宁就是宁王朱权的地盘。)
宁王朱权是武力值很高,但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耿直boy。
朱权对朱允炆不念亲情的削藩极为反感,但从未想过要使用武力和朱允炆摊牌。他对哥哥朱棣的摊牌举动既不赞成也不反对,所以当朱棣来敲大宁城城门时,他和当地政府官员商量了一下,于是带话给朱棣:可带少量卫士进城。
心机boy朱棣一路溃败到大宁,本来就是有预谋的行为,成功敲开朱权的封地的大门口,他先拉起朱权的手表演了一场哭戏,用亲情和眼泪软化硬汉朱权的心后,他开始诉衷肠:“我从燕地起兵去南京,千山万水,多劫多难,什么都不图,就是为了让皇上能摆脱奸贼之手。我起兵实在是迫不得已,总不能看着老爹打下的江山落到别人手上。然而现在我的一片苦心遇到了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待,皇上居然派大军把我往死里打,我实在不忍心骨肉相残,所以想结束这场闹剧,这次来大宁,就是希望老弟你能当个中介,帮我去向皇上求情,化干戈为玉帛。我从此做个草民也心甘情愿。”
朱棣声情并茂的表演把朱权整懵了,他不确定自己是否该相信朱棣。他让朱棣稍作休息,自己好有时间来思考朱棣的真假。然而朱棣并没有给朱权冷静思考的机会。
当晚,朱棣就密令他的一部分士兵化装成普通百姓混进大宁城,在宁王府附近埋伏下来。(埋伏下来的士兵主要是为了引诱和瓦解宁王最强悍的部队“朵颜三卫”)
另一方面,他继续用亲情牌迷惑朱权,说他要去南京向朱允炆负荆请罪。朱权挽留他,说自己正在写奏疏给朱允炆,希望他能看在亲戚的分上饶朱棣叔叔一回。
朱棣摇头说:“我想了一下,要你做中间人,也不是太好的事,因为你也是他手下那些臣子对付的对象。我觉得表示诚意最好的办法就是去亲自见他,到时候杀剐随他,我心甘情愿承受。”
朱权一听到这话,挽留朱棣的心情更为坚定,他才真是不想看到骨肉相残的人。
朱棣马上就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说:“既然你不愿意我死,那我就不去南京,我回我的燕地,解散军队,找个山村隐居起来。你和诸位亲王在皇上面前多向我美言,让他对我网开一面,我老死山中,这样的结局皆大欢喜啊。”
朱权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他不想看到骨肉相残,但他不能把朱棣留在大宁。朱棣说得没错,他现在还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怎么还有闲心保朱棣。
为了尽兄弟之情,朱权要求送哥哥朱棣一程。朱棣假装想了想,说:“是啊,此次一别大概是永别,你应该送我。就送我到城外吧,然后你走你的,我走我的。”
朱权被亲情冲昏了头脑,毫无戒备,只带了几百名卫士送朱棣出了城。朱棣拉着他的手,聊些闲话,朱权本想出城就返回,可碍于情面,顺从地被朱棣拉着走。走出很远,朱棣回头望了一眼,确信大宁城部队即使现在出城也无济于事后,立刻大吼一声,早已埋伏在路边的部队一涌而出,把朱权的卫队武装解除,这时他还拉着目瞪口呆的朱权的手。
朱权毕竟是见过大场面的人,很快就醒悟过来,对朱棣说:“你不怕我的七万人马?”
朱棣狂笑,说:“你少安毋躁。”
一会儿工夫,大宁城上插上了一面“燕”字大旗,朱权在城里的卫队跑出城报告朱权,府里家眷都被燕王俘虏了。
朱权长叹一声。他看向朱棣,咬了咬嘴唇,说:“你好卑鄙。”
朱棣一本正经地说:“你太不懂政治,政治无是非、无亲情,利害即是非。不过咱们是兄弟,我不忍杀你的家眷,我们现在做个交易,咱俩二人共同对付朱允炆那小兔崽子,事成之后,你我二人平分天下如何?”
就这样,朱权被朱棣骗上了贼船,如果仅仅是被骗上贼船,成事后朱棣能兑现(或部分兑现)诺言也好,然而朱棣再一次诓骗对他心存善念的好兄弟。
后续故事如何?我们明天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