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荀子和孟子两位先秦儒学大师,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他的思想集大成,强调人与天的关系,认为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他主张发挥主观能动性,去适应和利用自然。
孟子则强调要尊重天命,但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己的能力去改变世界。此外,荀子和孟子还对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人才选拔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通点:
1.孟子、苟子都十分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2.在教育目的和内容上,孟子和苟子都把培养维护统治的治术人才作为重要的教育目的,都强调道德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的重要地位。
在以伦理道德为教育的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中,孔子开其端,孟子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苟子也起 到了奠基作用。
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教育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 心”。
“得民心”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
“求放心”是指他指出人具有先天的善性,但在后天的环境里,由于外物的诱惑与自身努力的不 够,就会失掉或摒弃这些善端。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在这个意义上说,接受教育的人如果肯于学习都可以成为圣人。相反,如果不接受教育,就会成为与禽兽差不多的人。
苟子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人的贵贱、智愚、贫富等都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和学习,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影响,他把这种影响称为“渐” 或“注错”。
但是人不是被动地受环境影响的,人的主观努力,经过长期的学习和教育,即“积”或“积靡”,可以使本性得到改善,学习是人的素质和命运的决定因素。
不同点:
1.哲学观和人性观不同。孟子思想是以唯心主义哲学作为其哲学基础的,认 为“诚”是本体,是永恒不变的理。
性善论是其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
苟子思想以唯物主义为其哲学基础,认为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在自然面前不应该 是顺从的,应斗争,人定胜天。
2.苟子与孟子在人性论上截然不同。
荀子强调人性的恶,认为人的本性自私邪恶,需要通过严格的教育和外在的规范来加以约束和纠正。孟子则主张人性的善,相信人们天生具有良善的本性,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发展和实现内在的善。
二,战国末期三驾马车的解读
随着孟子、庄子的离世,战国来到了末期。
末期发展的特点:要么走向衰败,要么走向集大成。
到了战国末期,走向了集大成。因此,形成了堪称战国末期“三驾马车”。
首先,韩非子是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他的思想既包含了儒学,又包含了法家思想,因此被称为集大成者。其次,《吕氏春秋》是一部结合了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的著作。最后,荀子的思想可以与孔子和孟子并驾齐驱,但他也受到了法家思想的影响。在战国末期,这些思想家共同为封建王朝制度的设计提供了设计思路。
三,儒学大师与法家学派的融合之路
儒家——是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思想学说,是由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也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孔子创立的思想学派。
法家——他的形成可以被追溯到夏商时期,但是成熟于战国末年,而集大成者是李斯与韩非,其中韩非所著的《韩非子》一书不仅是法家的名著,系统的阐述了法家的理念与思想;同时在文学上也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是先秦散文的集大成之书。
荀子的思想融合过程。荀子最初学习儒学,后来又学习了法家学派,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他吸收了各种学派的观点,包括儒学、道家、法家等,对各派别进行了批判性吸收。他的思想体系被称为“集大成”,是对各个学派的融合。荀子的思想融合了儒法两家,为后来的统治者提供了思想基础。
四,天人关系与社会发展规律
人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古人对天的思考痴迷不已,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人与神或鬼的关系。天人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但似乎与我们的生活没有直接关系。
学者认为,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有其自己的规律。例如,皇帝继位时总是要祭天,这表明了人与天的关系。同时,古人重农抑商,但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认识到商业的发展有其重要性,不能简单地抑制。
五,荀子哲学中的自然观与道德观
荀子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与天之间的联系,认为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适应和利用自然。同时,荀子对人性恶的看法,认为人的后天努力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他还强调了教育在塑造道德观念中的重要性,认为如果没有教育,人们的暴力倾向会更多,周围环境也不重视教育,导致人的道德观念更差。
六,荀子"知行合一"与王阳明心学
荀子认为人的精神生活依赖于人的物质形体,身体很重要。他主张知行合一,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知识要通过实践去获得。王阳明的心学也追求知行合一,强调要克服天性的指引,不能让大脑控制自己。荀子还强调了坚持写作的重要性,认为要像训练身体一样训练自己的大脑,不允许自己不去写。在政治思想上,荀子主张尊王道,举贤能,法后王行极权。
七,古代选拔人才的方式与思想演变
中国的科举制度在隋朝开始,到唐朝逐渐成熟。在此之前,人才选拔主要依靠举荐,没有太多的考虑。而法后王则是指君主在集权过程中,权力发展到极致,中央集权。荀子的作品具有成熟论说、明确的标题、充足的论据和预言性,善于用排偶句式,形成气势雄浑的风格。
八,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与命运
韩非子的思想。韩非子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法家思想批判和综合了商鞅的法和生不害的术,建立了完整的法治思想体系。他强调赏罚分明、执法公正,认为无论官位高低、平民百姓,只要犯法都要严格执行。他还提出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观点,认为君主需要掌握民心所向,才能适应政治需要。
九,中央集权与韩非子的思想探索
韩非子的思想特点。首先,他的文章风格成熟,论点明确,论据详实,逻辑性强。其次,他大量使用预言,但不像庄子那样胡编乱造,而是使用历史传说、民俗故事等来阐述观点。最后,他的风格犀利、直接,善于剖析问题,从性恶论出发。总的来说,韩非子的思想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风格。
1.以“法”为中心,结合“术月”与“势”的政治观。
韩非子在批判地继承前辈法家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对申不害之“任术”,公孙轶之“明法”和慎到之“乘势”作了总结和发展,并且吸取了苟子和道家的某些理论,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结合“术”与“势”的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法治思想。
这在《定法》、《难三》、《难势》、《和氏》等篇中,有比较集中的论述。韩非子这一以“法”为中心,结合“术”与“势”,将三者组成一个有机的政治思想体系的主张,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故其说传人秦国,为始皇击节赞赏,并被其用之于统一中国的实践,实非偶然。
问者日:“申不害、公孙轶,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应之日:“是不可程也。……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软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问者日:“徒术而无法,徒法而无术,其不可何哉?"对曰:“申不害,韩昭侯之佐也。……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则奸多。……故托万乘之劲韩,十七年而不至于霸王者,虽用术于上,法不勤饰于官之患也。公孙软之治秦也……虽十饰其法,人臣反用其资。故乘强秦之资数十年而不至于帝王者,法虽勤饰于官,主无术于上之患也。”
问者日:“主用申子之术,而官行商君之法,可乎?”对日:“申子未尽于术,商君未尽于法也。……二子之于法术,皆未尽善也。”
(《韩非子·定法》)
人主之在物,非法则术也。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韩非子·难三》)
慎子日:“……贤人而于不肖者,则权轻位卑也;不肖而能服于贤者,则权重位茸也。……由此观之,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屈贤者也。”应慎子日:“……势之于治乱,本未有位也,而语专言势之足以治天下者,则其智之所至者浅炙。”
复应之曰:“其人以势为足恃以治官;客曰:‘必待贤乃治’,则不然炙。夫势者,名一而变无数者也。势必于自然,则无为言于势矣。吾所为言势者,言人之所设也。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今废势背法而待尧、舜,尧、舜至乃治,是千世乱而一治也。抱法处势而待莱、纷,莱、封至乃乱,是千世治而一乱也。……”
(《韩非子·难势》)
2.反对复古,主张革新的社会历史观。
先秦诸子大多善于纵论古今,孔、孟之论“三代”,老、庄之讲远古,都说明他们认识到了历史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但他们大都是古非今、贵古贱今,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则不同。
他也讲历史,但已明确地提出了古今有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的观点,他不仅认识到了历史的发展,而且反对盲目崇古,主张着眼于现实,立足于当今;嘲笑那些“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人,“皆守株(待兔)之类也”。
这种反对复古、主张革新,反对因循旧制、主张因时而变的思想,无疑反映了一种进步的社会历史观,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
这在《五蠢》篇中有较为集中的论述。应该看到,韩非子仅仅从社会物质财富的变化展开论证,虽然新颖,但不免有片面性。不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毕竟是超过前人的有识之见。
韩非子的这一思想也是对前期法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可见其学术思想确实是渊源有自的。
3.重质轻文、崇实反虚的文艺观
韩非的文艺观亦集法家文艺观之大成。其基本观点是:贡质朴轻文饰,重内容轻形式,重实用轻丽辞,重真实反虚华。
(1)重质朴轻文饰
韩非认为,“美”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作为“美”的事物,其本质就是美的,无需加以文饰。靠人工文饰之“美”,其本质原既不美。
这种崇尚质朴而反对文饰的观点,显然含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因素。但韩非根本否定“文饰”的作用,未免片面;既然“文为质饰”,二者之间便存在着不可分的辩证关系。忽略了这一点,就难免要陷于自相矛盾的境地。
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夫恃貌而论情者,其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何以论之?
和氏之璧,不饰以五彩;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
.(《韩非子·解老》)
不见其采,下故素正。
(《韩非子·扬权》)
人主乐美宫室台池,好饰子女狗马以娱其心,此人主之映也。为人臣者尽民力以美宫室台池,重赋敛以饰子女狗马,以娱其主而乱其心,从其所欲,而树私利其间,此谓“养袂气
(《韩非子·八奸》)
故善毛音、西施之美,无益晋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
(《韩非子·显学》)
(2)重内容轻形式,重实用轻丽辞
韩非在《外储说左上》中,借“秦伯嫁女”、“买椟还珠”的寓言故事,表达了重内容轻形式、重实用轻丽辞的观点他认为,讲究形一式,必然损害内容;“滥于文丽”,定然有伤功用。
这种强调内容与功用,排斥形式与丽辞的观点,与其“好质而恶饰”的思想是一致的。韩非把内容与形式、“文丽”与功用完全对立起来,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不免有片面之失。
楚王谓田鸿日:“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不辩,何也?”日:“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腾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犊,兼以桂椒,级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犊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犊矣,未可谓善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喜淫辞而不周于法,好辩说而不求其用,滥于文丽而不顾其功者,可亡也。
(《韩非子·亡征》)
(3)重真实,反虚华
韩非从狭隘的功利主义出发,奉实用为宗旨,崇尚质实,反对虚华。在他看来,“华而不实”者亦必“虚而无用”。因此,他力排“虚辞”而推崇“实事”,并把“不诚之言”斥之为“窕言”。他还借“画鬼魅易画犬马难”的寓言,含蓄地表达了艺术乃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其是非、美丑、难易、成败,均受客观事物之制约的观点。然而贬斥画鬼魅之类的艺术虚构,意味着要求艺术必须与客观事物丝丝人扣,不能“反事之情”。这显然不尽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因为太实反而是艺术之大忌。
韩非子的文艺观走向极端,势必一切文艺、审美活动采取拒斥甚至取缔的态度。这就难怪他要鼓吹所谓“播诗书”了。
十,职场关系与领导心情的微妙变化
领导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在职场中,员工往往像狗崽子一样,需要忍受领导的脾气和傲慢。
吕不韦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商人和政治家,他有钱但地位并不高,因此容易受到其他人的欺负。这种关系并非亲人关系,而是一种利害关系。在职场中,员工需要学会适应和顺从,但也需要保持自己的尊严和利益。
十一,《吕氏春秋》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吕氏春秋》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融汇了先秦诸子学说的著作,具有通俗易懂、寓言故事丰富等特点。
《吕氏春秋》是中华文化瑰宝,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这部著作集结了古代中国的智慧与哲学,上应天时、中察人情、下观地利,体现了深邃的宇宙观和卓越的洞察力。
《吕氏春秋》以道家思想为基调,崇尚自然与无为,强调顺其自然,反对人为干预。它主张无为而治,即通过最小的干预达到最大的效果。这种行为准则贯穿于整个治国理念中,是古代中国政治智慧的结晶。
在价值定位上,《吕氏春秋》以儒家伦理为尺度,强调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也是个人修养的准则。通过坚持这些价值观,国家可以实现长治久安,社会可以和谐稳定。
此外,《吕氏春秋》还吸收了墨家的公正观念、名家的思辨逻辑、法家的治国技巧以及兵家的权谋变化和农家的地利追求。这些学派的思想为《吕氏春秋》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使得其治国学说更加全面、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诞生于战国时期的不朽著作,其中保存了诸多古代的遗文佚事和思想观念,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社会现象具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这部大作便是《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以道家思想为主,融合了先秦各家学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思想体系。它不仅体现了道家的核心思想,还兼收了儒家、墨家、名家等学派的精华,展现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其中,“兼儒墨,合名法”的特点,使得这部著作在文化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吕不韦,这位秦国的重臣,以借门客之手撰写《吕氏春秋》而名垂青史。虽然他的目的是借助他人的智慧和才华来提高自己的形象,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文化事业上确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努力和智慧使得《吕氏春秋》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部重要著作,为后世的文化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这部著作中,包含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是吕不韦智慧的结晶。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将各种思想和故事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其中,“刻舟求剑”的故事便是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这一篇。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却蕴含了丰富的哲理,提醒我们在看待问题时需要具备深刻的洞察力和智慧。
总的来说,《吕氏春秋》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它汇聚了古代中国的智慧与哲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这部著作对后世的政治家、哲学家和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十二,政治制度与文学影响的对比分析
文学对我国历代政治制度、思想文化、道德观念和人生信仰的影响。虽然文学在这些方面的影响力远远不及诸子百家,但诸子百家对社会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阶层的深入研究,使得他们的作品具有很高的价值。此外,先秦诸子的语言大师们,如庄子、孟子等,丰富了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表现力,有助于我们吸收这些作品的意义,增进我们的表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