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一名6岁女童不慎跌落昏迷,同行的两个哥哥(一个7岁、一个12岁),因为担心女童苏醒后告诉家长,自己会受到责罚,于是用木板将女童打死。
常州一名15岁男孩诱骗7岁女童,性侵后将其从25楼推下,在谈起赔偿问题时,这位父亲表示:“孩子我不管,都是我老婆管,我没文化,我老婆比我文化高,这些事不要问我!”
看到这两则新闻,让人不由心头一惊,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会如此的暴力?
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教育。孩子就像是一面镜子,从孩子的问题可以看到父母在教育上的缺失。第一则新闻中,两个男孩因为害怕妹妹醒来后告状,父母会责罚自己,于是就断送了妹妹的性命。从男孩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家庭的父母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经常使用惩罚的方式,以至于孩子在遇到问题之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家长对自己的惩罚。
同事家的孩子刚上小学,快上课的时候,孩子匆匆忙忙往教室跑,结果撞到了老师手里的杯子,玻璃杯当场摔个粉碎,孩子当时就给老师道歉,老师也没说什么。等到同事回家之后,孩子把这件事告诉同事,同事没有指责孩子,而是问孩子想怎么解决。孩子说想给老师赔一个杯子,于是就陪着孩子重新给老师买了新杯子。
这件事虽然很小,可是当孩子碰到问题之后,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妈妈,妈妈在她心里是一个能够依靠的,可以一起解决问题的人。
父母跟孩子的互动模式决定了孩子如何跟外界互动,如果孩子遇到问题之后,父母能帮着孩子一起想办法。当孩子跟其他人相处的时候,也会用同样的方式解决问题。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家孩子太调皮了,不打不行”。是的,打确实能让孩子变“乖”,同样也阻断了孩子跟父母之间沟通的桥梁。
父母作为孩子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人,对孩子人生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以前我们楼上有一个邻居,因为跟我家孩子年龄差不多,于是两个孩子经常在一起玩。有一次邻居家的孩子想要玩女儿的玩具,在抢夺的过程中邻居家孩子败下阵来,哭着跑到妈妈怀里,喊着女儿的名字说:“我要打死**”。三岁多的孩子,在自己不顺心的时候,想到的却是打死对方。
孩子爸爸听到孩子抢别人的玩具之后,拽过孩子的手就打,“你再抢别人的东西,看我不打死你”。
三岁的孩子并不知道死对一个人而言意味着什么,她所能感受到的只是内心的愤怒,这种愤怒会用她最熟悉的方式表达出来。孩子在跟爸爸互动的过程中,自己犯错的时候,父亲的表达方式就是“打死你”,孩子就会把这样的方式内化到自己心里,当她遇到让自己不顺心的事情时,就会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
除了家庭因素之外,跟外界的诱导因素有很大的关系。近年来未成年犯罪趋势在大幅度递增,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由2001年的12.3%增长到20.11%。现在孩子接触网络的机会越来越便利,一部手机,一个WiFi就能上网。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很容易被游戏吸引,在游戏中,孩子能体验到另一种人生,平时不敢做的在游戏当中都能做,而且不会受到惩罚。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每个人的心里都存在一种攻击驱力,这种攻击驱力在我们遇到危险的时候会出来保护我们。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这种攻击驱力会通过肢体上的碰撞来表达,在男孩子当中尤为凸显。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这种攻击驱力不断的被激发,久而久之,孩子遇到一些外界的刺激之后,就会模仿游戏当中的人物,用武力解决问题。
在工作当中我接触到很多因为游戏成瘾而来咨询的孩子,年纪最小的一个孩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玩游戏。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因为楼下的小孩欺负妹妹,于是拿着家里的水果刀,去给妹妹报仇,好在家人及时制止。
之前在抖音上看到这样一个视频,一个孩子躺在婴儿床上,拿着手机看的时候非常乖,当家长把手机拿走之后就大哭起来。看到这个视频之后很多人都被孩子的表情逗笑了,可是这个事件背后的危害却没人看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