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一个微风暖暖的阴天。
吃过早点,晃到阳台上,近两天眼睛有点涩涩的,可能是抱着看(1984)久了点,只好时不时去阳台,依栏看看远方的天,近处的树。
树叶,柳枝,在风里自由地摇摆,一阵微风吹过,飘来香喷喷扑鼻的味道,是头顶上网兜正晾晒着薯干的香味。
封城的日子,除了做吃的,还自做零食。
愿本并不太爱做饭的我,这些日子在度娘指导下,无所不能。
做馒头、包子、饺子、面包、煎饼到做零食。从不喜欢,到慢慢做着做着,自已有点爱上做各种面点了,到最后竟有点一发不可收拾。
"这便是生活,身处其中,无从选择,这种生活状态起先只是个习慢,慢慢就变成本能。"
非常时期,也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可以,佐料奇缺。
说起佐料,回想起来应该是在1月29号。
当时还能到小区外购菜,只是不敢走得太远,那天周边店里都关门了。
按历年惯例,年初六的日子,很多店家会选择六六大顺的日子开店。街面,马路热闹得很。
我还是抱着侥幸心理,在平时购物的地方转了一圈,见到的是紧闭的店门,空荡荡的马路,难见行人和车辆,天空上挂着孤寂的昏暗太阳。
寒风吹过,顿时打了个冷颤。最后的一线希望,大门对面的小买部。穿过马路过面,小店还在营业。
随手见啥就抓,心里也犯嘀咕,平时都不吃的东西,那时竟成了抢手货,还真有点饥不择食。
买了一堆菜和油,还有一袋5斤面粉,8包快餐面,一盒长阳碰柑,一袋黄石港饼,一袋旺旺饼干。
小店离小区大门只3分钟路,可当时大门只出不让进了,我提着沉重的东西边走边歇。绕着小区多走了8分钟,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身上有些发热,头上有点渗汗了,只得停在小区与创意城的路上歇息。离小区东门大约二米远了,正前方从东门刚好出来母女俩。
大人穿着黑色厚重的棉袄,拖着个买菜的小拖车,而穿着黑灰色棉袄的小姑娘则跟在旁边。她们停在对面1米多远的马路上,那位母亲大嗓门问我菜价,我喊着告诉她大白菜4元钱一斤。
都戴着口罩,生怕对方听不见,分贝很高。
"太贵了,悦活里商场,大白菜只3.5元一斤。"她对我说着。
"悦活里商场要走多远?"看她带着小孩子,我还是关心地问了一句。
"半个小时。"答完话,她转过头向对面创意城走去。
现在出来购菜都觉得不太安全,为什么还带着孩子?我还是不放心地冲着她们的背影喊了一声,"为什么要带着孩子跑那么远,不安全呀!"
一大一小两个身影没有停步,远远地只飘来一句,"家里没人,不放心。"
听后,心里莫名有些酸楚。谁都不易,若不是疫情当前,我平时也会舍近求远去买菜,能便宜点总是便宜点,都是过日子的人。
但当时正是一月底,疫情尚且严重的时候。在这个时候依旧选择带上孩子去远处采买,一定是不得已做出了这样艰难的决定。
环顾四周,再没见到一个人影,突然才切身感受到疫情严重的危机感,于是赶紧回了家。
十二天后,2月10号,封了小区,购物只能在微信群里。
元宵节的那天没有汤圆。看到家里存货中一直没动的港饼,我突发奇想:没有所需的佐料,何不把港饼搗碎作为馅料?芝麻和糖就这样都齐了,元宵节,虽说没汤圆,也倒是尝到了一回前所未有的特别“汤圆“——藕粉圆子。
一边吃一边忽然想到之前路遇的母女俩,她们现在是否安全?封小区后,物价飙涨,出不了门,又没有选择的余地。不知她们在那段时光是如何买菜,如果安置生活的。
今天是3月24日,两天来业主群里谈得最多的就是如何返城,物业还做了一个温馨的视频指南,欢迎滞留在外的业主回家。
封城62天,开城在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