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的启蒙来自久别重逢的肖川教授,来自一次不期而遇的远行。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2018年的12月我随李迪老师一行前往浙江衢州学习,有幸遇见“生命教育”的讲座,当时的笔记如下:
肖川教授首先给众人一个重要的提示:对于“生命教育”的理解需要一个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过程,使它从一个教育观念变成教育信念。
所谓“信念”就是我们确信无疑、坚信不移的观念,需要我们彻底地思考、充分地分享和不断地强化。
生命教育强调知行合一,不仅要认识和理解人的生命特征,也需要将关注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成全生命,这体现在我们所有哪怕是细微的行为之中。
原创2这是我成为教师以来第一次听到“生命教育”,它的内涵触动“教育之心”。
“生命教育需要教育者一种新的人格,需要一种真诚的、亲切的、体恤的、欣赏的、喜乐的、温暖的个性品质。对教育的领导者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育领导者如果不关注教师的生存境况和生命境界,不关注教师的文化底蕴和专业素养一味地关注学校的办学特色,关注学校的品牌营造,无异于舍本逐末。”
肖川教授指出生命教育即为了生命的教育,通过生命进行教育。
原创三他将生命教育的理念融入他为众多学校的题词当中,比如:生命教育就是沐浴灵府,润泽生命的教育,它以造就有胆、有识、有情、有义、有趣的完整的人作为自己高远的追求。再比如: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意,带着信念去耕耘,带着希望去播种,用心灵的温暖光大人性的美好;用生命的活力,唤醒智慧的潜能;在生命教育的园地里谛听花开的声音。
肖川教授用诗一样的语言唤醒沉睡的“教育之心”。
原创3——春的使者他将生命教育与师生的幸福融合在一起,告诉我们感受到幸福的感觉即充实、闲适。在此,我知晓了幸福感的十个元素:安全感,舒适感、价值感、归属感、自豪感、成就感、满足感、优越感、富有感、认同感。
肖川教授带着我们进一步探究为何需要生命教育(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教师的美好生活添彩),接着进行剖析何为奠基之“基”。他指出“生命教育要向学生传递这样的信息:生命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活着,好好地活着,也是一种责任。”
原创四他用黄春明的诗歌《国峻不回来吃饭》呼唤: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生命情怀。最后,肖川教授以他为无锡堰桥中学的题词作结:一个人对生命的敬畏是与他对神圣的向往,对崇高的敬仰,,对英雄的敬重,对正义的守护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生命教育也就是完整的人的教育了,引起我们无尽的思考。
从2019年岁末至今,为了躲避冠状病毒的侵袭,我们足不出户,通过网络,随时了解全国各地的疫情,尤其是以武汉为中心的湖北地区。当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倒在无情的病毒面前,我们本能地会去思考生命,“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