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乐帝
夜深了,无聊的想法又要出来撒点野,点进来的朋友多担待啊!(手打笑脸)
最近迷上了圆桌派,大致就是四个人坐在桌边,大老爷们居多,偶然也会有女性,品着香茗,偶尔也小酌两杯,然后围绕一个话题“侃大山”。
其中有一期是讲述电影里的江湖,我恰好是个电影迷,听得比较认真。主题既然是电影,那么肯定逃不开中国那几个主要的导演,其中谈论做多的就是嘉宾之一马爷的好友——冯小刚。冯导在12年导了一个片子,《1942》。电影我也没看过,大致就是讲述了1942年河南因遭遇旱灾而导致了大饥荒,此时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处于白热化阶段。燎原之火,生灵涂炭,天灾人祸,哀鸿遍野。在双重的民族危机之下,百姓流离失所。电影通过展示下层百姓流离失所的逃荒场面,与社会上层的态度决策形成对比,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时代。这部片子冯导很用心的做了准备,主要演员像张国立、陈道明、李雪健、张涵予等也都很下功夫,希望能把这部电影当做一件艺术品展示出来。
《1942》投资了2.1亿,本来从投资人到冯导再到剧组上下都盼望这部电影能一炮而红,然而废然而返,片子最终以票房惨败收场,观影的人对这部片子的看法也是褒贬不一。这时候马爷抛出一个观点,他说难道现在社会只能以票房的好坏也评价电影的好坏吗?票房好就是好电影,票房不好就不是好电影了吗?《1942》虽然票房不好,但是在中国电影史上是一定能留下一笔的。而有些票房好的商业片只能在短暂的过瘾之后变得索然无味。
马爷的观点我十分同意。1994年(恰好出生的年份),是世界优秀电影井喷的一年,有人说,这一年大概是上帝想看电影了。好莱坞的经典作品《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低俗小说》、《燃情岁月》,欧洲的《这个杀手不太冷》,中国的包括星爷的《大话西游》、《九品芝麻官》,王家卫的《东邪西毒》,李安的《饮食男女》,张艺谋的《活着》,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等等等等。其中《肖申克的救赎》以及《大话西游》在当年都是票房惨淡,可是仅仅就因为票房惨淡就能否定电影本身吗?《肖申克的救赎》在后来被誉为是世界电影排名第一的电影,而《大话西游》更是后期无数男女心中的神作。
人生如戏,做人同样如此。忘了是什么时候看的一篇贩卖焦虑的微信推文,大概内容就是假如你每个月没有收入多少多少钱那你就是失败。这种利用人们焦虑心理的文章真是可耻,现在还忘不了文章下面有一句评论这样说道: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我兢兢业业地工作,工作上没有出现纰漏,学生及家长们对自己的教学也很认可,难道就因为我没有达到那个收入,我一个老师就变得失败了?这个评论像一桶冰水,哗啦啦地浇在了我当时充满焦虑的头上,瞬间清醒。
减少一点儿焦虑,少挣点“票房”也许未必不是好事。
人应该是自由的,所以不要把人轻易定型,人应该像水一样,随物赋型,看到这的客官老爷,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