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说到,用日程表做计划已经out了,列场景清单的方式或许更适合我们大多数人。
但是,虽然说把列日程表的方式改成列场景清单,我们实现每日任务的自由度会更高,但是,你在列场景清单时,真的用对方法了吗?
下面我来给大家看一个例子:
朋友甲是今年的考研党,为了在更短的时间内学习更多东西,复习进度更快,他在列场景清单时,把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划都安排得满满的,每去到一个地方,就把待在那个场景里的时间安排了很多事情。
比如:他计划去图书馆待十小时,他把场景定在了图书馆以后,就把这十小时里的每一分每一秒要看什么书都安排得满满的,一本书一次性看五六个章节,然后又接着看下一本,也不知道看完的东西有没有进脑子里,他到底吸收了多少,但他还是坚持每天做这样的计划,觉得这样“效率高”,其实他只是在用这种方式自我感动,结果“事倍功半”。
这就说明了,很多人在用场景清单的时候有一个误区:把场景搞得太满满当当了。这样会导致他们不利于完成自己的计划,也不会在完成计划后,得到太好的结果。
所以,执行场景清单时需要注意:不要让你的场景清单暴饮暴食,而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合理安排计划,让场景清单发挥它的最大效益。
同时,场景清单中的仪式感也很重要。仪式感不仅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特殊节日,而且也适用于场景清单的执行。
那么,什么是场景清单中的仪式感呢?简单来说,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那些我们每天都会做的,再普通不过的事情。比如,早上洗漱,打开手机,跟家人说“早上好”,出门逛街等等,这些都是仪式。
让场景清单有仪式感的好处在于:让我们的大脑提前做好准备,让我们在新的场景里更容易进入状态。
在我们做好准备之前,可以从更为简单的方式来开启“管理”之路。
这种更为简单的方式,具体总结为两个思路。
思路一:在使用场景清单时,不要设置这么多场景,而是先设置一个场景。这个场景最好安排在早起时或睡前时。
思路二:我们可以先采取另一个思路来开始初步安排日程,也就是今天的主题:三只青蛙法。
“青蛙”指的是我们一天当中重要的,并且我们期望自己全力以赴在当天完成的事情,这样的事情需要被我们小心谨慎地加入到日程安排当中。
之所以要小心谨慎,是因为当我们对一件事情的完成抱有很高的期望时,如果完不成就会觉得很糟糕。
实际上,我们只有两种事情必须在某一天内完成。
第一,如果当天完不成就真的会很糟糕的事情。
第二,和别人的约会或者是会议。
因为这两种事情都涉及到对他人的承诺,有外力逼迫。
三只青蛙法,就是只写下当天三件重要的事情。一个任务一个任务来,选择当天你最重要的任务开始执行。
我们可以把三只青蛙法和场景清单结合使用,规划出专门的一个场景,用来搞定重要的事情。
比如:我今天想去图书馆看书,想去公园锻炼,但我还有一篇论文没写,这篇论文明天就要交了。
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把我们的场景设置在图书馆、公园和家里。
明天要交的那篇论文是当天最重要的事情,也就是“最胖的那只青蛙”,我们要先把这件事情解决掉。
于是,我们在列场景清单时,可以先把家里这个场景和写论文这件事情放在最上面,其他的两个场景和事情就先忽略掉,当我们写完论文后,完成了一天当中最重要的事情,如果还有时间,就可以接着完成第二件和第三件事情;如果写完论文后已经很晚了,没有办法完成后两件事情,但是起码我们把最重要的那件事情完成了,我们也是有收获的。
如果我们每天都能把最重要的那件事情完成,把最胖的那只青蛙吃掉,在这一天当中我们就会过得有成就感。
知识点总结:
1.不要让你的场景清单暴饮暴食,而是让场景清单发挥它的最大效益。
2.场景清单中的仪式感很重要。
3.用更为简单的方式来开启我们的“管理”之路:①先设置一个场景,早起或睡前;②三只青蛙法。
我的感悟: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方法比心态更重要,适合自己的比最好的更重要。
我个人觉得,不管是上次提到的列日程表和场景清单,还是今天所说的三只青蛙法,其实都是对完成计划有帮助的,也都是有用的,只是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人。想要了解自己适合哪种方法,就要取决于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自己习惯于用什么方式,什么样的方式最适合自己。方法没有好坏,只有适合或不适合,能给自己帮助最大的,能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你们觉得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