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皮皮读书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读书
【读书】致油腻庸俗的中年人 | 刘震云 《一地鸡毛》

【读书】致油腻庸俗的中年人 | 刘震云 《一地鸡毛》

作者: 大道皮皮 | 来源:发表于2017-11-15 00:36 被阅读486次

    木心先生在《琼美卡回忆录》中写道:“我原先是从来不知疲倦的,眼看别人也都是不知疲倦的。一天,我忽然疲倦了,眼看别人也都是疲倦了,疲倦极了。”

    读完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对木心先生的话产生了深切的共鸣:琐碎与庸俗生活耗散精力所带来的疲惫和倦怠感,就是中年的气象。

    你看《一地鸡毛》中的小林夫妇,好端端一对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天之骄子,一步步从满怀抱负的知识分子,堕落到柴米油盐的琐碎,被人间烟火气薰得头灰脸土,满身庸俗。

    他们可以为了一块馊掉的豆腐彼此埋怨个半天,为了几块钱的蝇头小利节操碎了一地,甚至在养育孩子上丧失了最后一点知识分子的情怀。

    《庄子·齐物论》中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就是说,大智慧者豁达大度,小聪明者斤斤计较;大道之言如烈火燎原,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碎啰嗦。睡觉时心魂纷扰,醒来又形疲神散。每天和外界交涉纠缠,耗费心力勾心斗角。

    中年怎能不疲惫呢?这种深深的疲惫感来源于和琐碎的缠斗——事业、家庭、房子、存款、教育,上有老、下有小……想得的还没得到,得到的又怕失去——心智的能量都被鸡毛蒜皮的芜杂俗务消耗了。

    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如今已经意志消磨,变成大腹便便、脑满肠肥的中年人,仅存的几绺油腻腻的头发也遮不住因为焦虑失眠而微秃的头顶。

    多少人的样貌,变成神疲形散、懒洋洋的庸俗中年人?多少人,奋斗半生,终于活成了自己年轻时鄙视的样子?

    1

    庸俗的人生流于琐碎。

    生活一耽溺于鸡零狗碎鸡毛蒜皮,心性必然失之澄澈,视野开始逼仄,格局必然促狭。

    久而久之,灵魂就生出怨怼的氛围,面相就生出猥琐的气质。

    庸俗的核心就是围着自己的利益打转——

    不看远,只盯近;

    不看大,只谋小;

    不顾别人,只管自己。

    于是乎,睚眦必报,锱铢必较。

    为了这些零敲碎打的利益,生出恐惧,失去了安全感,人就开始患得患失,囿于苟且——

    无欲则刚。因为想得到,所以常常妥协;因为怕失去,所以常常卑微。

    庸俗的人有时可以贪小到让你哀其不幸,也可以隐忍到让你怒其不争,还可以强大到厚颜无耻。

    庸俗者其为了图谋自身那点儿利益,辗转腾挪能屈能伸之间,更可以世故到令人作呕。

    清朝画家盛大士说:“凡人多一分世故,几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则少一分优雅。”所以世故和高雅是成反比的。

    一个世故的人,无论如何也高雅不起来。

    而最清雅的人,就是明世故而不世故,宁肯吃亏,也不明哲保身;世事洞明,天真不泯。

    2

    庸俗是一股巨大的、向下的、从众的力量。

    小林和当时很多大学生一样,曾经也是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但最终还是屈服于环境的力量,随波逐流,还振振有词:

    “……哪里会想到几年之后,他们也跟大家一样,很快淹没到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呢?你也无非是买豆腐、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洗衣服,对付保姆弄孩子,到了晚上你一页书也不想翻,什么宏图大志,什么事业理想,狗屁,那是年轻时候的事,大家都这么混,不也活了一辈子?有宏图大志怎么了?有事业理想怎么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一辈子下来谁不知道谁!”

    即使收到曾经最为爱戴的老师的死讯,他只是象征性伤心一会儿,就恢复到心安理得的漠不关心:“死的已经死了,再想也没有用,活着的还是先考虑大白菜为好。”

    看上去小林似乎是彻底接纳了自己,并知足常乐:“如果收拾完大白菜,老婆能用微波炉再给他烤点鸡,让他喝瓶啤酒,他就没有什么不满足的了。”

    乍一看,小林对自己琐碎的生活乐在其中,人各有志,也无可厚非。但是从《一地鸡毛》的职场姊妹篇《单位》中就能看出,小林在职场中放弃原则,隐忍妥协,全部都是围绕着自己的利益出发。在周围人事和环境的影响下,他彻头彻尾地沦为胆小懦弱的利己主义者。

    小林不仅对自己的生活彻底缴械投降,而且浑然不觉地在这种生活沦陷并沉溺,彻底地忘记了书本,和自己曾经热衷的球赛。

    十年寒窗,读尽圣贤书,最后还是沦陷于生活的柴米油盐、鸡毛蒜皮,与村妇白丁有何区别?

    他落到大多数人共有的泥淖里,虽然开始有点不习惯,可是慢慢地和那泥淖融为一体。大家一起堕落也就不觉得有多堕落。

    所以,庸俗是一股从众的力量。

    这世界很多的平庸,都是被庸俗拉下水的优秀;有许多的卑微,都是被庸俗拖下马的崇高;有许多的圆滑,都是被庸俗磨钝的锋芒;有许多的苟且,都是被庸俗压弯的脊梁。

    3

    小说结尾,小林“半夜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来的皮屑,柔软舒服,度年如日。”

    庸俗以小事物的皮屑、尸骸为生,又滋生出无数的细小,零零碎碎无涯际。

    世界上没有哪块石头是可以被切割成鹅卵石的,它们都是被放进了河里。

    太平盛世,没有乱世枪林弹雨的生死考验,没有变革时代严峻残酷的人性压抑,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零敲碎打,人们时刻被生活中的细小事物绑架,刚开始不停地挣扎,渐渐地细小琐碎的现实就像砂纸,以带着酥痒的疼痛感消解意志,打磨掉个性中的一切棱角,最终使人变得圆滑油润,在麻木不仁中丧失了精神上的自我觉知,并产生依赖感,沉溺其中,心安理得。

    从《一地鸡毛》的八九十年代回到现代,虽然大多数每天不再像小林那样寒碜和拮据,但每天的生活仍旧是朝九晚五的工作,去超市、做饭、带孩子。周而复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人,很容易陷在琐碎的生活里,形成无意识的惯性:翻看朋友圈、攀比、焦虑、忽略身边的人和事、冷漠、愤怒、抱怨……而不自知。

    也许我们平时鸡毛蒜皮的东西不再是小林那块馊豆腐,或者几百块的保姆费,现在人追求的东西似乎更贵更高级:新版的苹果手机、新款的LV,新引进的菲佣,最近听的钢琴演奏会、新参观的画展,刚从欧洲回来的旅游……

    但鸡毛蒜皮就终究是鸡毛蒜皮,名牌也不能让琐碎显得高级,价格也不能提升庸俗的段位。

    说到底,就是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庸俗者更能伪装风雅了,利己主义者包装得更加精致了。

    4

    从小林的经历看,传统的高等教育是失败的的。学校并没有教会知识分子在走出象牙塔后如何迎接现实生活中迎面飞来的臭鸡蛋。

    成功的教育目的不是传授知识,也并不负责改变人的根本处境,而是让人自动习得一种思维方式——即在繁琐无聊的生活中,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不是让“我”被动地被杂乱、无意识的生活牵着鼻子走,相反,要学会主动地、有意识地掌控生活

    学会思考、选择,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才是教育的目的,也是在俗世里保持淡定,获得幸福的能力。

    生活同样是柴米油盐醋,吃喝拉撒睡,庸俗的人过围绕着自己打转,像小林一样把生活过得庸俗猥琐,乌烟瘴气。而高雅的人却即使从粗茶淡饭中也能洗练心志,悟出佛性。

    《金刚经》开首中写佛祖乞食之后“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佛祖也要吃饭、收拾碗筷、洗脚、休息,却一点也不让人觉得琐碎庸俗,反而能传达一种于生活琐碎处见微知著,处处观照自性,瞥见佛性的大智慧。这样的佛祖也更有人味。

    颜回虽清贫,但是“一箪食,一瓢饮”怡然自得;白隐禅师持戒定慧,“清茶一杯,煎饼一只”见素抱朴。

    同样的人间烟火,境界却有云泥之别。区别就在于小林这类俗人是被动地屈从于现实,而佛祖、颜回、禅师则看破了生活种种幻象之下的实质,主动去适应现实,并顺应和享受当下的每一件小事。

    《礼记·大学篇》里提到了修身养性的方法:“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亚里士多德说:“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思考和觉醒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生活终究是琐碎的,庸俗的人耽溺于琐事,困顿于俗务;自省的人却从琐碎中自我观照,看清生命的种种虚妄,不再执着于自我。只要一个人还有思考的能力,就不至于太堕落。

    思而不学则殆。阅读乃思考之本,不基于阅读的思考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空想,这样的思考只会将人引向虚无。

    只要你还在阅读,就没有真正变俗。真正的俗人是不看书的。因为读书意味着你没有放弃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己的反省,意味着你不认同外界的影响而试图寻找新的出路。那么,这世界就还有希望。

    如果某一天你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很久不读书,并且心安理得,你就该意识到,自己正在堕落。

    如果你一直被虚荣风光前呼后拥着, 你的灵魂一定正被关在某个不见光的角落里受苦。

    人生,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华。

    你决计堕落,那便欢送。“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木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CosimaLee:你说的周遭庸俗便觉自己不庸俗我很同意。这需要自己清醒的意识才能想到,才能努力思考,改变自己。
      • 孤独的烟:十年寒窗读尽圣贤书。什么是圣贤书?课本?小说?鸡汤?微博?.....我知道中国被称为圣人的据说只有两个半,孔子、王阳明、曾国藩,没听说他们的书很流行啊。
        大道皮皮:@孤独的烟 您说得对,中国的人文教育有巨大的缺陷,我们小时候读的书很大程度上为了应试,这也是现在人变庸俗的根源
      • c80ced5f6ce9:许多人只要睁开眼,就习惯面对细碎的苟且生活。过往也曾豪情万丈,但现实,对就是现实,能找出万种理由来说服自己——要从众。

        苟且偷生是这些人不二的选择。

        而去,用自己的理解来论证自己的苟且是无比真确。

        事实上,无论哪个糟糕混蛋的年代,只要有独立思考和深度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只要比常人多一点点,命运或结局都可能截然不同。
        大道皮皮:@鹤舞飞翔 您说得很透彻,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随波逐流,不从众,保持清醒的头脑

      本文标题:【读书】致油腻庸俗的中年人 | 刘震云 《一地鸡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twq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