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作者: 112212 | 来源:发表于2019-01-02 21:36 被阅读3次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道家有一本经典写得非常好,将近四百个字,叫做《清静经》,你们不管学佛修道的找来念念看。《清静经》可以同佛家的《心经》媲美,但是如果讲学术,对不起,那是仿照佛家《心经》来的。

因为禅宗所主张的明心见性而得道,是根源于佛说一切众生的自性本体,原是光明清净的。只因受欲念情思等心的习气所染污,所以便堕落在生死轮回之中(所谓轮回,就是循环往复、旋转不停的意义)。一个人能一念回机,明自本心,见自本性,就可返本还原,得道成佛了。同样的,唐、宋以后的道家,也与禅宗互有关联,例如道教《清静经》的主旨,也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清静经》上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一个人能够常清静,天地的力量会回到你生命上来。所以一念清静有如此之重要,比佛家讲的功利一点。

吕纯阳《百字铭》中“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他对这一句解释不通,在日记上提出要我解答。吕纯阳“降心”两个字采自《金刚经》,有意地把这个妄念空掉,有意就是有为,有为工夫是不对的。“为不为”,实际上是为而无为,不要真有意去做,那样就落于痕迹,变成下乘道法。这不是很简单的两句话吗?那么你说我不要打坐,不要修道就成道了,不行!非“为”不可。你还是要照规矩来,所以为而不为。上德是无为之道,上品丹法什么都不求。

“下德为之”,等而下之,是有为的工夫,做有为工夫“其用不休”,要以不休起用。后来佛家也采用,实际上这个是老子的东西,在有为与无为之间修道做工夫,究竟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形而上道是本体,是无为的;但是我们不管是学佛修道,修的都是有为法。佛法最高是空,因为我们达不到空,所以所用的方法都是不空的,是用不空方法,以求得自己最后达到了空。道家也是一样,真正的道是无为,“上德无为,不以察求”,你看不见,摸不着,找不到。但是,你想达到形而上看不见摸不着找不到的道,必须要从有为方法做起。有为到了极点,才能到达无为。明朝有位栯堂禅师,诗好道也高,他的修道经验有两句话:“千丈岩前倚杖藜”,靠着这个拐棍,“有为须极到无为”,佛道两家一切工夫,都是从有为法下手,有为到了极点时,才真正得了无为的道。

无论学仙学佛,讲到养生全真之道,都以清心寡欲入手,而至于寂灭无为为究竟,正如道教的《清静经》所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可是现实世界中的人生,正如孔子所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也说:“食色性也。”人们对于色欲与饮食的追求,与贪图富贵功名的享受并重,要想作到“离情弃欲,所以绝累”,在一般的人,是不可能的事。

整理自《我说参同契》《禅宗与道家》《原本大学微言》

相关文章

  • 静,以养德

    人能常清静, 天地悉皆归。

  •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人,什么时候最累?心没有方向,人生没有了目标,时常感到迷茫。我们做事经常会被周围的环境所左右,思绪无法沉淀...

  •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道家有一本经典写得非常好,将近四百个字,叫做《清静经》,你们不管学佛修道的找来念念看。《清静经》可以同佛家的《心经...

  •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今天的听书,让我感觉好多雷都是我经常踩的。比如:目标一直在推延、做事情喜欢踩点到。 目标一直没有实现...

  • 独处——内心的清净(原创)

    文/图/瓶子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如果能保持清静的心态对待周遭一切,才...

  • 百事从心起,一笑解千愁

    文|Sinopec淡然 道教经典《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指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一个人能达到清静境界,那...

  •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清静经》 一个人能够常清静,天地的力量会回到你生命上来。 慢就是稳,稳就是快。 耐...

  • 开始学唱《清静经》

    立个flag,今天正式开始学习吟唱《清静经icon》。好喜欢那句“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 继续学习

    今天学习《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只有“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清净心真的太重要了,人的心清静了,烦恼自然就少了...

  • 2020-07-24

    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twt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