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跨境电商的一些思考

作者: Mr_茶客 | 来源:发表于2015-11-22 12:29 被阅读1069次

    最近跨境电商这个概念变得越来越火了,于是我便搜集了一些资料来研究一下这个市场,但也是受我目前能搜集到的信息的限制加上也不是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因此在许多数据方面有所欠缺,也对很多业内的情况没有那么了解,因此本文只是从我个人对这个市场的理解来写的,后续或许会随着信息的更新而写一些更具体的分析。

    为什么要分析跨境电商?

    首先,因为购物这种消费方式是世界上普通人手中金钱流动的主要方式,也就意味着巨大的商机,这点从阿里、京东、亚马逊等公司这些年的飞速发展就能看出来。在互联网时代,商品信息的流动已经不同于过往百货商厦或专卖店那种局限于地理位置的模式了,这也衍生了淘宝天猫这种“网上大卖场”和聚美这种相对而言的专卖店,同样的,由于互联网对于空间概念的重新定义,对于消费者而言,国内的商品和国外的商品都作为信息平铺在了他的面前并且没有任何差别,因此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和跨境贸易的发展,大众消费者级别的跨境购物也获得了同步发展。这种消费从过去的拜托亲朋好友从国外捎回到后来的代购,再到未来标准化的跨境电商方式,都代表了人们对于境外购物的强烈需求。
    以数据来表现这种需求的增长的话可以援引一下阿里巴巴 & 埃森哲:2020全球跨境电商趋势报告中提到的数据:

    近年来,全球B2C电商市场增长迅速,未来几年仍将保持近15%的年均增速,交易规模则将从2014年的1.6万亿美元增至2020年的3.4万亿美元。其中,全球跨境B2C电商的增长尤为强劲:年均增长高达27%的将使全球市场规模由2014年的2,300亿美元升至2020年的接近1万亿美元。此外,跨境B2C电商消费者总数将由2014年的3.09亿人增加到2020年的超过9亿人,年均增幅超过21%,形成一群强劲的消费大军。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有些值得考虑的点,比如为什么我们要跨国购物而不在境内购买?又比如境外购物会不会造成收货时间的延长?如果买的东西不合我心意我想要退货该怎么办?
    从公司的角度看也有很多值得考虑的点,比如其他国家的消费者喜欢什么产品?我的供应链该如何调配才能满足跨境运输的需求?跨境贸易对我们的库存周转会否造成影响?
    对于帮助公司和消费者对接的中间商而言也会有一系列需要思考的地方,比如我该为双方各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消费者更在意的是什么?公司那边更在意什么?我该如何跟公司的供应链做好对接来帮助消费者快速获得已购买的商品?
    因此在后续的分析逻辑中我也主要想从这三个维度来分解这个问题。

    从消费者的角度: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分析跨境电商市场其实就是分析消费者购买境外商品的需求,这个话题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消费者为什么会购买进口商品,二是他们会倾向于从境外购买哪种商品,三是在购买前购买中和购买后这三个场景下各自的诉求。

    • 消费者为什么买进口商品?
      马克·安德森曾经提出过一个名为【产品-市场匹配】的理论:一个产品能够成功最主要还是看市场,如果市场有强烈的需求,即使产品做的很一般,人们也会去使用。
      因此此时对于需求的讨论无疑是极为重要的,并且这个需求还不是普通购物的需求,而是海淘的需求。
      首先我想先声明一下我的观点,在一个全球化极强、供应链配送效率极高的市场中,海淘可以并入购物这个大场景下考虑,因为在电子商务平台上,无论境内还是境外的商品对于消费者而言都是信息流,而区别是对于商家(或者说供应方)的。但是,在当前这个全球供应链并没有那么高的配送效率且跨国贸易并没有那么容易的情况下,加之本地电子商务平台已经有着丰富的品类并且能让消费者享受相对较低的价格来购物,这种略显复杂的跨境购物方式为何能够开始快速发展呢?
      1.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弱:
      信息不对称往往是互联网最容易切入的地方,因为从本质上而言,互联网解决的就是信息流通效率的问题。
      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可以通过终端随时随地查阅全球各地的商家放在网上平台售卖的商品,由于语言和货币转换算是此时唯一比较高的信息理解成本,因此也催生了一批本地公司的兴起,有的扮演起了引导和筛选的角色,比如什么值得买和小红书,有的用国外商品来丰富自己的已有品类,比如聚美优品和天猫国际,他们用消费者易理解的语言来推荐商品,使消费者在购买国外商品时就如同在购买本国产品一样。而什么值得买和小红书这种产品不仅缩小了信息的不对称程度,还从国外庞大的商品品类中筛选出了用户可能感兴趣的精选商品,帮助消费者发现好商品的同时又降低了其筛选成本,优化了从信息读取到决策这整个过程的效率。
      2.消费诉求的转变:
      用户自身的诉求往往是这种需求得以扩展的重要驱动力,当前的一个主流观点是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是随着新时代的文化和市场环境成长起来的,他们对于生活品质和生活方式有着超越传统观念的诉求,但是就目前国内企业的产品生产理念而言,很难满足中高端消费群体的高层次需要,因此这一部分人群将目标投向产品市场更为成熟的海外,使得海外购物越发火热。
      值得强调一下的是这种高层次需要并不一定表现在价格上,因为对于该消费群体而言,选择跨境购物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高品质和个性化。
      3.海外商品对消费者差异化喜好的满足
      正如之前所说,消费者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使得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拥有者个性化的诉求,而这种个性化和品质有时并不是本地产品所拥有的品类和特点能够满足的,此时海外商品弥补了这种品类缺失同消费者差异化需求上的gap。
    • 消费者倾向于从境外购买哪种商品
      1.奢侈品
      众所周知,许多国内的名牌奢侈品在国外的价格都会低很多,因此这种国内外差价极大的又极能突显出个人品味的商品自然会成为购买热度较高的对象。
      2.品质vs价格
      我个人认为这是奶粉等母婴类产品、护肤品、保健品和电子产品等商品在海淘上极具优势的一个关键因素:同等品质下价格相对国内更低,同等价格下品质相对国内更高。这种特性对于消费者的刺激在快消类产品上更为明显。
      3.个性化的非刚需非标品
      出于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加上这种商品本身非刚需也并非标准化产品,因此有些商品是国内没有但是国外有的,而这类商品用户只能通过跨境购物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 购物前中后三个场景下各自的诉求
      1.购物前

    首先说明一下我这里对于“购物前”的定义是购买行为发生以前

    购物前最主要的诉求就是寻找要买的东西,这种场景下一般有两种行为模式,一是逛,二是精确查找。对于明确知道自己要找某种境外商品的用户而言,唯一的不确定因素就是能否在平台上找到,不过鉴于这种情景通常发生在对某个产品较为忠实的用户或被朋友推荐了某款商品的用户身上,因此搜寻成功的可能性还是较大的。
    重点说一下“逛”的场景。逛是一种无目的的行为,通常大致的方向就是发现有什么能勾起自己购买欲的优质商品,然后再进入要不要买的纠结循环中(或者直接买买买)。鉴于在上一个话题提到的消费者购买进口商品的原因,我认为在寻找想买的进口商品这个场景下,出于对品质和个性的考虑,逛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且主要的场景。
    在逛的时候消费者的注意力会聚焦在哪里是另一个重要问题。根据网上的调查和我这些年接触过的购买进口商品的朋友给我的反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正品。无论价格如何用户都是付了钱来买这件商品的,因此如果买到的不是正品的话对用户的心灵打击相当大。第二个关注点就是“物美价廉”,即之前提到的商品品质相较国内同类商品更好,或者价格更低。
    2.购物中
    在购物场景下,也就是消费者在逛的阶段发现了令自己产生购买欲的产品,此时消费者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看(或者买)的商品是什么,有什么特色,哪里生产的,怎么能买到,多少钱等。如果说购买前场景的重心更倾向于信息筛选的话,这个购买中的场景我认为主要是一个信息获取和理解的问题,因此对于信息展示结构有着一定的要求,能够给予消费者明确的指引。
    3.购物后
    购物过程结束后,消费者自然是满心期待着货到使用的一天,因此物流快是消费者最希望的。而货到之后如果实际购买的商品不如自己的预期或者出现问题时的退换货流程也是这部分消费者最关心的事情,对于跨境购物的商品而言这点更是会引起消费者的担忧,因此售后有保障是购物后场景的另一个待解决的痛点。

    从公司的角度:

    从公司(此处指商品生产者)的角度来看,它是否要将产品销往海外取决于很多因素,最主要的是两个层面:营收成本。公司销售产品的核心目的是盈利,因此如果卖给海外消费者能让公司赚更多的钱那这件事儿就是可做的。在确保这么做能够盈利的基础上,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有没有能力做这件事儿,也就是供应链的问题。在这事儿赚钱公司又有能力做这件事儿的时候考虑的第三个问题就是这么做值不值,对应到当前讨论的话题里就是跨境销售对于公司的营运成本和风险有多大影响,如果很高的话能不能降下来。最终,如果跨境交易是一笔能够赚钱、公司有能力做且值得做的事情的话,公司会在很大程度上愿意介入跨境贸易这个市场。下面也逐一讨论下。

    • 能不能盈利:
      公司经营的常规守则都是什么能赚钱我们就卖什么,因此跨境销售能否盈利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什么商品能赚钱?
      最常见的回答自然是适销对路。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本身就是天然的竞争壁垒,我个人认为这也是很多国外企业在进入中国时境遇不佳的原因之一(可能进入其他国家也是这样,不过我没研究过国外企业进入另一个外国国家所遇到的情况因此不敢断言)。因此,何谓“适销对路”?就是能够了解并满足用户的需求。这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呐,对于B2C时代的生产者而言,由于供需双方间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因此生产者很难完全探知消费者的需求,只能以刚需标品的方式来满足消费者,比如宝洁、联合利华等快消企业便是这种情况的代表。互联网的发展再一次通过调节信息流通的效率使得这种不对称程度得以减轻,异国公司也可以在互联网上通过数据挖掘其他国家的用户需求和行为习惯了,我认为这代表着发展跨国销售的一个契机。而对于B2B级别的跨境贸易而言似乎发展状态一直不错,我认为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这个层面的跨境贸易多为标品交易,因此省去了很多麻烦。
      秉着从用户出发的原则,再次回归到消费者的角度来交叉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在上一个部分提到的消费者为什么购买境外商品中,我提到了几个关键点:品质、价格、个性化。个性化问题在C2B浪潮到来以前每个公司能做的都很有限,而对个性化需求的满足目前也是依靠对这类具有共性的个性化需求的挖掘和匹配,境外商品主要是作为对境内商品的补充,消费者主要还是会考虑到品牌和品质等各项其他指标。价格是盈利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是由于商品定价不仅关乎消费者需求,更主要的还是公司的经营成本和品牌效应,因此我想将价格放到下一个话题探讨。这里主要来讲品质,很多消费者购买进口商品的原因之一都是商品品质相较国内自己生产的更好,而这种品质差异也可以视为对消费者需求的一种满足。曾经看过一篇亿帮动力网采访洋码头曾碧波的文章给了我很大启发(《进口电商入青春期 大部分创业项目已放弃》),文章里面提到标品之间的差别并不在于零售或者品牌资源,而是在上游的产能上,比如奶粉同奶粉的差别并不大,但他们品质的差别在于上游产能,也就是牛奶、牧场等,因为世界上能产出好奶的优质牧场并不多使得在不同草场上圈养的牛产出的奶有了品质上的差异。因此境外公司在出口商品时,如果因产能结构而使得商品品质具有极具竞争力的优势,不得不说这在跨国竞争中是对抗本土公司长久经营建立的竞争壁垒的一把利器。
      综上,一旦确定了用户需求、喜好、行为习惯等多种因素,公司便可以有针对的销售适销对路的商品,如果再能够叠加优质的商品品质,这也就意味着广阔的盈利前景。
    • 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代表了公司在管理商品供应上的能力,这种能力在跨国竞争中的作用更为突出。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供应链或许结构并不复杂,因为我们作为终端消费者面对的只是整个供应链系统中的最后一环,但是正如之前所说,在购物后的场景下我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这个货什么时候能到手(物流配送问题),以及售后保障,这两个也是对于公司而言在供应链管理上着重考虑的问题,比如亚马逊就历时多年研究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
      对于生产者而言,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参与者众多,且脉络复杂,因此也造成了很多效率低下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跨境交易由B2B向B2C倾斜,供应链对于灵敏度和碎片化程度的要求都会大大提高,因此如何组织这样一个供应链系统将是企业参与跨境交易的一个难题。
      由于供应链部分涉及的内容多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交互产生的,因此在这个版块我不多赘述,在下一个版块会更详细的研究这个问题。但是之前已经提及了几个关键词:效率,灵敏,碎片化需求
    • 值不值
      公司的每一个重大决策对于其命运都有着深远影响。保证了该项计划能够盈利并证明公司自身有能力去做这件事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去这么做,因为每一个新的业务都有着其自身的风险,同时也与公司已有的业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业务之间会形成共生效应而使公司整体的产品线更为完整,运营体系更为健全,换言之,核心竞争力增强,构筑了更坚固的竞争壁垒;但也有一些业务之间会形成竞争关系,使得一项业务的发展抑制了另一项(尤其是公司已有的核心业务)的成长,这种情况下公司一般会审慎抉择,如果费了半天心血最后反而坑了自己那就得不偿失了。
      因此,我主要想说三点:运营成本、共生效应、风险分摊。
      1.运营成本
      在保持原有供应链的基础上拓展跨境供应链无疑是会增加成本的,问题就在于这个成本投入的值不值。
      首先从宏观上看,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三大浪潮叠加,使得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和配置效率大大提高,因此也催生了更丰富的商业场景。如之前在时代背景中所说,世界范围内的电子商务规模急剧扩大,跨境电子商务日益成为支撑世界经济增长和贸易扩张的重要力量,这对跨境电商物流及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仓储、运输等普通基础性服务竞争加剧,流通加工、配送、代理、分销、物流金融、代收货款、供应链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压力均有增大,贸易流通意味着整条供应链的收入都能增长的同时也意味着成本的增加。而从另一个维度看的话,随着信息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的不断深入,以互联为主要手段的信息技术正在逐渐改造生产、流通、消费、金融、生活等各个领域,具体表现为自消费者上线开始,从客户服务到销售消费、营销推广、批发零售、设计生产、原料采购的各个环节,即从C端逆流而上渗透到B端的“逆向”互联网化(顺便推一篇很有启发的文章《阿里研究院:互联网+传统企业:从一条价值链说起》)。因此,这种逆向改造可以使整个商业社会的供应链网络根据从终端消费者及中间各环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以提高效率为目标的重构,使得企业获得新时代的核心竞争力。综上,这笔投入从宏观角度是值得的。
      再从微观角度简单看一下,对于生产者而言想要控制成本同时获得高额利润,相当重要的一点是达到规模经济,因此对于跨境贸易的企业来说,计算好了市场规模和自身产能并且努力达到规模经济,从一定程度上讲就能在这场竞争中取得优势。而通过持续不断的贸易,加上信息革命带来的物流上信息不对称程度的降低,结合跨境零售碎片化的特性,也可以使得仓储及运输等环节的成本相对降低,当然这是建立在高效的供应链系统这个“基础设施”已经建立完善的基础上的。
      ** 2.共生效应**
      对于跨境交易的企业而言,海外市场同本国市场并不构成竞争关系,因此对于企业而言这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能够提升自己利润的有力手段。
      3.风险分摊
      首先要提一下这一点是建立在信息较为对称的基础上的,换言之就是企业对于消费者需求判断正确且提供给他们满足其需求的产品。
      在满足上面这个前提下,企业进行跨国贸易的做法相当于投资中所说的Diversification,原本企业的盈利是依靠本国市场的,如今在国外建立销售渠道后相当于又多了一条谋生途径,当本国市场受某些系统性风险冲击而导致利润下滑时,海外的销售状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中和这种风险带来的冲击(全球性的冲击另当别论)。不过我还没有找到相关资料来解释,这种跨境贸易是否也会像投资中所说的情况类似,即当投资组合中的item已经达到一定数量时,再增加投资的对象只会导致成本的上升而不会使风险进一步下降,因此而影响到投资回报。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我觉得企业也会存在同样的问题,只是不知道对于全球市场这个庞大的体量以及企业自身的产能和资产而言,多少量是这个临界值。

    从企业与消费者整体的角度:

    从企业与消费者整体的角度来看,由供应端到终端消费者的整条网络主要涉及三个维度:产品流、信息流、资金流。因此在这个话题下我想以这三种流和这个流动网络中的几个重要节点(即重要参与者)来分析跨境电商的几个方面。

    • 信息流
      信息流问题是我首先想分析的,因为从本质上讲信息时代初期的大部分机遇都来源于信息不对称。在跨境电商中更是如此,国内消费者对于本国产品了解较多主要是因为在同一个文化圈子和生活圈里的人经常会使用同一款产品,因此从供给端和销售渠道上给了他们所能掌握的信息一定的限制,加上信息的曝光效应,我们能掌握的信息基本就是平时经常接触到的,因此文化圈子作为一个天然壁垒将我们围在了本国产品的围墙内。互联网时代做的一个壮举就是从信息维度跨国这个围墙,可以让天南海北的信息都平等的展现在用户面前。
      但是这只是在信息的曝光程度上有了进展,而对于信息的理解和筛选上依然存在着较大的难度。本国消费者同国外产品不在一个生活圈内,因此对于国外产品的了解和信任程度较低,缺乏这种本地文化的土壤使得境外商品离境内的终端消费者太远,上游商品不为人所知,下游用户的理解成本也较高。同理,由于这个信息流是交互的,在供应链中产品流由上游流向下游,信息流由下游流向上游以便让生产者能够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变动调整其产品结构。因此,在信息流返回生产者的过程中,由于据终端消费者太远加上信息流中间存在断层,没有形成完整的闭环,生产者很难探知境外消费者的需求,因此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难度也很高。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跨境购物的几个发展阶段,计划经济时代国内很多物件都不如外国品质好,因此国内消费者想购买境外商品时只能在家里有人出国时来根据他所能够买的物品数量和规格来购买国外商品,这也就相当于是靠一种可以信赖的关系加上商品自身的口碑来实现的购买闭环,整体来看购买成本相当高;后来社会整体的经济水平变好啦,出国游的人逐渐增多,因此境外的旅游购物算是一个主流途径,而他们购买的商品自然是根据之前旅游购物回来的人给出的反馈(商品品质)加上国内已有的高价奢侈品(逼格不变寻求低价)而做出的抉择;稍晚一些兴起的就是著名的代购生意了,初期是通过朋友代购,而后随着电子商务的逐渐发展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庞大的代购网络,代购的出现我认为是在降低信息不对称和降低购买流程高额成本这两方面迈出的极为重要一步,首先代购对境外商品的深挖和对爆品的打造使境内消费者直接进入了从庞大产品体量中精心筛选后的环节,避免了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还要挖掘境外商品的需要,这个过程使得消费者在境内也可以买到境外的优质商品。而现在和不远的将来,以中国为例,已经在许多沿海地区建立保税区或自贸区等,为日后跨境电商的发展构建基础设施网络,而跨境电商本身也自2014年起开始了探索的旅程,不仅天猫、网易等大公司开始发力跨境电商,同时还有许多初创公司也开始以各种手段构建跨境购物的商业模式,因此在我看来,这个2C级别的跨境市场正在探寻一种标准化的手段来为境内消费者和境外生产者服务,这个阶段对于消费者而言重要的是构建一个产品来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并且能够让消费者自主选择符合自己个性化需求的商品。
      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看,消费者是供应链终端完成闭环的最后一步,而纵观整条供应链,是以信息流驱动产品流,产品流反馈信息流的循环过程。即便能够让消费者低成本且有效的了解境外商品,也并不代表境外生产者能够准确探知消费者需求。因此一个了解本土文化、能够融入境内消费者生活圈的公司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使境外与境内两种文化相融、两种信息对接的重要桥梁。除了来自消费者的信息以外,还有一方面问题是由生产者向消费者流动的信息对于生产者本身也有影响。非标品另当别论,而对于标品而言,正如之前所说,标品之间的差别除了消费者对品牌本身的信赖度以外就是生产者的产能,除此之外差别很小,因此在信息层面竞争时消费者对于每一个商品都有平等的选择权利,加上竞争对手不仅有其他境外商家,还有境内的同类生产者,因此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垄断这个市场,只能在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推出适销对路的商品上多下功夫,在供应链效率上多做提升,这需要对消费者数据非常全面且准确高效的分析,个人认为这是跨境电商兴起后大数据应用的一个重点。

    • 产品流
      在去年的一篇《京东、阿里的模式之战》中,长江商学院的报告中指出:产品流决定了客户关系的命脉
      在商品由生产者流向消费者的过程中,产品流对用户的影响体现在产品品质、价格保障、配送速度、售后服务等各个方面。在之前已经提过消费者在购买境外商品时对于商品品质、个性化需求以及价格方面的考虑,以及在购物后对于配送速度和售后服务的诉求,由此可见,信息流层面的竞争属于隐性竞争,而在产品流上能够力压竞争对手一筹才是消费者能够切身感受到并且大幅提升用户满意度的,这对于企业而言也体现在其供应链的管理水平上。

    • 资金流
      资金流是完成购物的最后一环,但是金钱沿价值链的流动却贯穿了整个生产到消费的流程。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到最终的消费者这全链条的角度来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稳定的资金流,而在这个链条上的资金流动则为供应链提供了活力,我认为这也是供应链金融近期得到发展的一个潜在原因(使供应链运作更有效率)同时也是结果(因为供应链有了活力和强烈的需求因此供应链金融才能得以发展)。现金流水平是企业运作时格外注意的一点,稳定的现金流使企业能免于衰败的风险。通过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资金流在流动中的损耗会变小,并且能在现金流上为企业带来强大的竞争力。

    • 节点
      这里的节点指的是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闭环中能够帮助这个链条完成信息流、产品流、资金流顺利流动而没有断层的重要连接点
      之前的几个话题中已经着重强调了因信息不对称、文化和生活圈不相融等因素导致的消费者对境外商品了解度不够、购买成本过高,购买前中后三个场景下的诉求都无法得到有效的满足,因此对于进口商品可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从本质上说这是经济社会的“基础设施”没有足够的能力来适配跨境购物群体的消费习惯。不过时过境迁,现在的基础架构有了发展跨境电商的基础,无需通过代购来实现跨境购物的体验了。
      这个时代对于连接境外生产者和境内消费者的节点的要求也对应体现在信息流、产品流、资金流三个方面:一要构建让消费者快速低成本平等的发现、了解、筛选海外商品的机制;二是要保证产品品质(高质量的正品)、价格合理、配送快速、售后服务有保障;三是要保证闭环时消费者结算安全便利、供应链网络上资金充足稳定。
      根据这三个维度的需求,我们就能知道跨境电商平台在商家同消费者的这整个交互过程中扮演的是怎样的角色了。

    • 举几个不同模式的例子:
      天猫国际采取的是阿里经典的开放平台模式,以向买卖双方提供在线交易机会和条件为目标,以在线交易平台规模化收益管理为战略核心,侧重提升用户的有效需求,从而提升开放平台的交易质量,最终指向网购交易的达成,因此偏重信息流和现金流,自身对产品流涉及不深。从这种战略本身来说,更多的是作为对天猫原有业务的一个补充,对于它而言进口商品也是其主营业务项下的一个分支,并且做起来在模式上本无差异。不过我个人认为跨境电商不同于本地网上购物的很重要一点在于其信息流对用户有效需求的挖掘和产品流上的效率,因此在这两点上我觉得天猫国际还是不能完全按照天猫商城的思路走的。
      京东采取的是以产品流管理为战略核心,以现金流管理为支撑,以信息流管理为资源整合方法的价值链整合模式,因此从本质上它是以产品流为核心建立起高效的供应链网络。这种模式通过一站式购物降低用户购物选择成本、建立全国呼叫中心执行统一标准的客户体系、建立自有的物流配送体系提升配送效率、通过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获取更大毛利空间从而提升消费者购买价值,最终将价值链上取得的资源和效率优势转化为了其核心竞争力,并且对于供需双方都在信息和产品层面满足了其各自的需求,并且通过对价值链的全线追踪能够以信息化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手段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效率。我认为这种价值链整合模式或许在国内的竞争中并不能明显看出其相较于阿里开放式平台模式的优势,但是在国际竞争中,引入了跨境电商的背景下,以模式而言价值链整合模式从产品流入手完成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一体化水平更能使消费者切身感受到这种模式带来的优质体验,也能对境外的供应商提供他们需要的信息,毕竟这种贯穿价值链的模式能带来的数据并不只是消费者需求层面的,而是深入价值链各个环节的丰沛数据。不过我这里也并不是说京东的全球购业务会在未来成为最大亮点,因为这只是从模式本身来分析,但是能否在现实中达到这种结果还是要看企业自身的管理和运营水平。毕竟对于电商业务而言都是信息流先行而后产品流跟进的,因此如果在信息流层面不能有效的挖掘用户需求获取用户资源,那么用户不能快速低成本的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也不会因为这个平台在产品流上的优势而牺牲自己的体验。
      最后说一下小红书社区电商模式。这种模式以信息驱动,通过UGC+标签结构化的方式以社交信息流方式实现优质内容的积累,最终通过搭建高效的供应链完成模式闭环。因此可以看出社区电商模式是以信息流为主体,通过高质量海外商品内容来沉淀用户,解决了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用户发现好商品较为困难的痛点,这也是内容社区的一个优势,对于内容生成者而言虽然门槛较高,但是对于内容消费者而言却很容易因为社区内容的高质量而产生强烈的用户粘性。因此从模式上来讲这种社区电商模式属于精品型的购物模式,它是以帮助用户发现好商品为核心来降低用户搜寻成本,并且通过内容社区的互动未来能够实现对很多非标品的购买需求的满足,在长尾需求上具有极大优势。在信息层面挖掘并匹配完成后,在通过产品流的效率提升来提高用户的购买体验,目前小红书通过跟海外的品牌商直接的战略合作、大型供应商的开发,供应链的搭建,急速物流配送等方式完善其产品流各环节的质量。此外,由于内容社区自身的天然属性,用户在社区中浏览内容时的每个行为都在告诉系统他的需求和喜好,因此通过内容和结构化的标签,系统可以对每个用户建立对应的智能化推荐机制,使用户的购物筛选体验更为高效而精准。

    总结:

    我非常喜欢以静态和动态两种方式来考虑问题,因此本文从消费者、企业和双方交互三个维度分别做了透视,又从信息流、产品流和资金流的流动上做了动态的分析。
    信息不对称和购买难度大是阻碍消费者跨境购物的两个主要原因,而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这种信息不对称和空间不对称的程度被大大降低,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对高品质、个性化商品的需要得到满足。而对于企业而言过去将商品出口到国外属于吃力不讨好的行为,而现在也是因为信息流的有效流动使得他们可以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并且通过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来增强供应链管理水平从而使其营运能力能够满足跨境要求,使其在工业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下能够在全球竞争中生存下来。最后从双方交互的角度,刺激消费者通过跨境电商满足境外购物欲的主要手段是通过高效组织信息结构的展示方式来提炼用户的有效需求,而满足这个需求的战略核心在于产品流的管理上,能够保证“产品品质、价格保障、配送速度、售后服务”这几个方面的企业就能在这类竞争中维护好高满意度的客户关系。在使这个网络的活起来的过程中,节点在信息流、产品流、资金流三个层面扮演了重要的连接角色使连接中没有断层,也使供需双方都能在这个对彼此的了解越来越多的交互中获得更好的体验。
    因此,消费者、上游供应者、各个节点上的企业以及三种流共同构成了一个网络上的有机整体,我比较相信随着信息化和数据化程度的加深,跨境电商所能为我们创造的价值以及对社会整体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所做出的贡献都将带领我们的时代走向下一个浪潮。


    我不知道我的这篇论述是否正确,不过正确与否这个概念也不是我敢妄言的,只是在我所掌握的信息中和我所考量的要素里这条逻辑链是成立的,因此就把它整理了出来。希望能同更了解这个市场或者这类产品的用户多多交流,丰富我对跨境电商这个行业的认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跨境电商的一些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ugk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