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659113/2d66f06ff4cb9301.jpg)
最开始知道三毛,是小时候翻看的一本关于名人母亲的书籍。
其中有一篇主角是三毛的母亲缪进兰女士。
印象最深的是里面提及了三毛的几个片段,如三毛因为数学不好被老师体罚,她觉得很羞辱不想上学,在玄关系鞋带时直接晕倒,后辍学在家由母亲教导;如三毛在荷西去世后拜祭荷西,常常一整天待在墓地,心如死灰;如三毛在医院自缢后,母亲感慨“三毛就是从天上下来玩的,玩够了就回去了”。
彼时,还年少,没有过多理解这些故事背后隐藏的情感,也没有去探究这些故事的真假,只是因此记住了三毛这个名字,还艳羡她母亲对她的包容和理解,又很奇怪她为什么要自尽。
等到再大一些,了解了三毛的人生,又渐渐接触了她的作品,就愈发被她所吸引。
网络上检索三毛,内容大多围绕着三毛的爱情,三毛的作品,三毛的死亡之迷而展开。
对世人来说,三毛的人生是一个无法复制的传奇:
她曾经拥有过一段令人感慨万千的爱情。
爱人荷西等她六年,深爱她十二年,短短三十岁的人生有三分之一以上和三毛有关。在荷西眼中,无论三毛做了什么事情,别人或许觉得是疯狂,在他看来却是理所当然。即使碰上看似危险的事情,荷西的第一个反应也不是阻止,而是陪着三毛一块去做。
她的作品兴起了一股“流浪文学”之风。
撒哈拉沙漠因为她的描述,俨然不再是一片荒芜的土地,而是充满了生命力的宝藏。人们在三毛关于撒哈拉沙漠的文字中,看到了别样的美丽,风光的神秘莫测、迥异的风俗人情。真实展现的生活原貌,栩栩如生,好似近在眼前,更吸引人前往一探究竟。
她的死亡令人错愕不已。
官方公布的说法是自缢身亡,可尸检结果却与自缢留下的痕迹不符;亲朋好友说她的自缢是由于长期的抑郁症和死亡尝试的结果;而喜好她的读者则认为三毛做什么事情,不需要多解释,她只是想离开了,所以就走了。
但世人的推崇备至也好,质疑诋毁也罢,都不是三毛会在意的。
三毛一直追寻的,是内心的自由,就算是爱情,也不会让她因此放弃独立的人格。
她从来没有刻意标榜幸福,可灵动的活力,快活的自在,从她的文字里几乎满溢;她也毫不吝于展示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可恰是这些真实的情感表露,反而让人觉得纯然美好。
正是由于她所经历的,是大多数人会去想却难以真正做到的;正是因为她的文字让世人从不同角度领略了别样的精彩;正是由于她个人美好与留给世人的遗憾相结合,才愈发令人钦佩之,向往之,缅怀之。
世上特立独行的人那么多,我也相信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然而三毛,只有一个。
写于2019年8月16日,第[326]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