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倔强的灵魂都不该被轻视。
----题记
“王老蔫,王老蔫,快出来搭把手,别整天窝在家里,跟个孵蛋的母鸡似的。也把你那思想拿出来晒晒太阳,兴许别人看得上的灵感就来了哩!嘿嘿!”
屋外虎妞的高声玩笑似一根细小的鱼刺,又轻轻扎了一下伏案写作的王新闻那早已小得如草履虫般,千疮百孔的自尊心。
王新闻赶紧放下笔,合上本,忙慌地跑出屋,咧着嘴讪笑着:“对不起啊,刚回来突然想到一个词,想着写下来就去干活,结果……嘿嘿!”脸上极尽谄笑。
“哈哈哈哈……行了,不用解释了,我还不了解你嘛?只要你不是背着我去拍婆子,想写啥就写啥!不管别人看不看,我喜欢看就行!哈哈哈哈……”爽朗的笑声震得屋檐下的燕子一个没站稳,扑棱棱地飞走了,阳光里的尘土扑簌簌的飘舞!
“嘿嘿……”
“别傻乐了,快干活吧,麻溜滴把车卸了,我还得抓紧时间给娘和伍儿做饭去哩。”
夕阳的余晖中,一个五大三粗的婆娘和一个瘦猴般的男人相互协作着从驴车上搬下沉重的麻袋。从拉长的影子中可以看出,那个婆娘比男人高出一个头,身形也快有男人两个粗了,这种不协调的比例让人很难相信他们是两口子。但天下的事往往就是这么奇妙,事情还得从王老蔫的爹王老倔说起。
王老倔本名不详,只知道他带着神经有点不正常的老婆从外地逃荒到万家槽子村,也不和村里人扎堆,就在这泥巴河北岸盖了间茅草屋,从此扎下了根。泥巴河本也没有名,只是靠山老发洪水,每次从山上冲下来的都是泥巴汤汤,久而久之,村民都管它叫泥巴河。
刚开始王老倔靠着开垦周边几亩薄田糊口,日子过得恓惶,倒也饿不着肚子。凭着灵光的脑袋和一把子力气,老倔家的生活渐有起色,将茅草屋换成了三间土坯房,也让村里人刮目相看。
最让村里人眼馋的是老倔趁着贩卖山货的时机,竟然弄回来一台收音机,这东西在80年代的农村可是稀罕物,不是有钱就能买得着的。有了这个宝贝,着实让老倔威风了一阵,整天走到哪都机不离手,没人的时候才会心疼那俩电池钱。
让老倔放心不下的还是老婆,她那羊癫疯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发作,面色铁青,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都是小事,就怕她一不小心咬到自己舌头,那可是要人命的。每次出远门,老倔心里都是七上八下的,别的男人或许会想着在外面偷个腥啥的,老倔总是一副火急火燎的样子,恨不得日夜赶路。村里的婆娘们聚在一起东家长,西家短时,总是会扯到老倔家的,同情的话语中总是带着一些羡慕嫉妒恨。
幸福的生活在村里人的羡慕中芝麻开花节节高,在老倔的担惊受怕中,儿子降生了。王老倔喜欢听新闻,给儿子起名王新闻,希望他将来能够如新闻中讲的那样飞黄腾达。
理想总是丰满的,现实总是残酷的。对于老倔一家,老天爷时不时在打瞌睡,刚睁开眼又迷糊上了。
在新闻上高三那一年,一场暴风雨引发了山洪,无情的泥水顺着泥巴河奔腾而下。走在门前木桥上的新闻娘,望着如猛兽般的洪流,突然眼睛发直,身体僵硬,在老倔眼前一头栽进了泥巴河里。老倔发了疯似的跳进河里,连拖带拽把老婆推上岸,自己却永远埋在了泥巴河里,连尸体都没找到。
新闻娘虽然捡回了一条命,但却因呛了泥水,一直咳嗽不止,加之愧对丈夫,思念成疾,整天只是躺在床上抹着眼泪。
新闻不知自小受他爹爱听新闻的影响,还是这孩子天生灵性,作文水平在全校无人出其右,在全县乃至全市各类作文大赛中均有斩获,更是在《作文周刊》等杂志报刊上也偶见其文,一时间,成了全村的名人。但是这个名人除了作文的其他故事则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比如他沉默寡言,不爱说话,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再比如他除了语文,其他成绩都是平平,数学更是及格万岁。
就在王新闻为高考临近而焦虑不安时,家里发生的不幸让他做出了一个看起来似乎合情合理的决定:回家!
于情,家里顶梁柱倒了,母亲癫痫不知什么时候发作,时刻不能离人;于理,他作文水平再怎么高,也不可能破格录取。于是他手捧《三重门》,以韩寒为榜样,决定回家照顾母亲,专心写作,将来必定有所成就。
可等王新闻回家才发现事情远比他想象的艰难许多。原来王老倔在世时,新闻作为全村人眼中的天之骄子,给他这个万家槽子村为数不多的异性人赚足了面子,王老倔一把活都没让他干过。新闻整天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过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日子。
当面对父亲去世,母亲卧病在床,家里遭了洪灾,一片狼藉的境况时,这个撰文高手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的含义。
再苦再难也要坚持下去,生活总要继续,梦想还未实现。顶着生活的压力,怀着远大的志向,王新闻学习洗衣做饭,学习犁地播种,学习割草喂猪。艰苦的生活不但教会了他许多必备技能,更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新闻披着朝霞、伴着星光继续写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