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十里荷塘秋水长
伦敦郊外,一颗“流星”从外太空坠落,市民闻讯,纷纷前去围观。
不料,“流星”内涌出外星人,在短暂的时间内,战斗机器喷射出大量火焰,迅猛地扫荡着四周。他们四处横行,肆意杀戮,开始踏上了占领地球的征途。
面对火星远超地球的科技文明,人类所有的重型武器都不堪一击。短短几日,交通瘫痪,城镇接二连三地被毁灭,人们四处逃难,整个地球陷入恐慌,末日似乎就要降临。
然而,似乎就在这个看似毫无希望的时候,火星军队却以一种意外的方式被击溃……
这样的故事是我家小朋友喜欢看的电影的开场,坐在电影院中,每次的星际穿越这类的大片的开场白似乎都是类似的桥段吧……

早在1897年,和凡尔纳并称“科幻小说之父”的英国科幻小说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就在连载科幻小说《星际战争》的开篇有类似的猜想:
环境恶化的火星不再适合居住,火星人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开始寻找新的家园,“要么侵略,要么灭亡, 别无选择”。
可以说这也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部分科幻小说的架构,也就是开篇就提出地球的难题,在简单地提及道德的话题后,小说就会很快转入了完全私人的视角,开始回答这样两个问题——也就是灾难发生时,人类的家园(或者说英国的乡村和城市)会变成什么样?人类会变成什么样?在这样的铺展中,涉及到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人性和心理活动,辅之以星球之间的大背景,这样科技的大规模的创新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一个亮点。
可是我们别忘了,威尔斯创作这一系列小说时是1895年开始,到技巧成熟期的1897年,他的井喷一样的小说就是最初的科幻小说经典著作,直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阅读威尔斯的科幻小说你还是会很容易就沉浸在他营造出来的世界中难以自拔,这真是一大奇迹。

你当然可以设想自己在那个情境当中,忽然得知镇上的骚乱是因为火星上的生物体砸到了地球上。你是亲眼所见的当事人,然而当你述说这个情景给别人时得到的都是质疑和嘲笑。想想看,日常的社会秩序和颠覆一切的异常事件共存,却无法让没有经历过那个目击现场恐慌的人们相信,你会怎么办?
我猜,现在更多的人熟悉的星际穿越之类的科幻小说是刘慈欣的《星际战争》,然而刘慈欣本人也说威尔斯的创作在他童年和少年阅读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可见威尔斯的科幻小说在作家科幻创作的启蒙上起到了很难想象的巨大作用。
威尔斯的《星际战争》中,作者借用丰富的细节,描绘了极为混乱的末世景象。这种混乱的本质,可以看成是人类社会内部的秩序变化。穷人和富人一起逃难,车站几乎全面瘫痪,男人开始抢劫女人……原本怡然自得,甚至不易动摇的社会秩序,在一夜之间崩溃。看到这里,是不是也有一些读者会自动脑补看电影《泰坦尼克号》中船出事,甲板上的乱况,男人、女人,绅士和无赖,那些面对灾难显现的本能和品质一览无遗,这种对文明关系的思考,在威尔斯的小说中常常见到甚至是贯穿着整部小说。
试想一下,当一向以为自己代表着文明水平的人类,变成了任由火星人奴役的低等群体。会怎么样呢?小说文本中的想象和推演借由炮兵来看:“在这场大战中,人类……一定学到了怜悯,怜悯那些被我们主宰,受我们折磨的没有智慧的生物。”
威尔斯的科幻小说既生动又有趣,在他的文字里,这些人们面对灾难的不一样的想法也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当然我们阅读时会感觉这个认知和当事人的格局相关,可是看着那些文字还是会有很强的代入感,会忍不住设想自己在那个环境下的作为。

除了火星文明和人类文明,小说还有一个埋伏在暗处的角色,那就是微生物。微生物在情节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类肉眼无法观察到的世界,并不代表它不存在,并不代表它不重要。
可以说在威尔斯的科幻小说《星际战争》中,最早提出了火星文明,详细描写了外星文明入侵地球的景象,因此成为这一科幻类小说的经典之作。(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