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云居轩咖啡与生活好诗连连看
賞讀對廬 (14) ‖ 黄竹滩头望故庐, 东南兵革剩唏嘘——白門

賞讀對廬 (14) ‖ 黄竹滩头望故庐, 东南兵革剩唏嘘——白門

作者: 大地倚在河畔 | 来源:发表于2018-10-05 01:01 被阅读294次

    诗: 对庐 & 赏读: 大地倚在河畔

    一组人物杂诗与一段岭南文坛佳话。

    见《对庐诗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版 见《对庐诗词钞》中国艺术家出版社2008年6月版

    《白门柳》是著名作家及书画家刘斯奋先生历时16年潜心创作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讲述明末清初江南一群文人士大夫在改朝换代巨变中的复杂表现,书中交织着他们与 “秦淮八艳”中的多位名妓的声影与欢哀。 《白门柳》分 “夕阳芳草”、“秋露危城”、“鸡鸣风雨”三部。该书第一、二部荣获中国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对庐先生与刘斯奋先生之父刘逸生老先生属同辈诗人,亦为至交好友。他们经常来往,谈诗论文切磋学问。刘斯奋先生从小就在家里见过对庐先生,以后也一直有机会不断接触。令刘斯奋先生意想不到的是,作为父亲的朋友的对庐先生,对他学问上的事,包括小说创作乃至绘画创作,竟是一直给予关注。

    当年刘斯奋先生的《白门柳》出版后,对庐先生即展卷细读,相当赞赏。他对小说所描述的兴亡之迹,及所展现的独特魅力深有所感,于是慨然题咏,写了这组《七绝•白门柳人物杂诗》。《白门柳》全书写到的人物多达上百个,对庐先生吟咏了当中的三十三位,是书中的重要或较重要人物。其实该书贯串始终的核心人物只有钱谦益、柳如是、冒襄、董小宛以及黄宗羲等几位,而他们的故事就是小说的核心内容。对庐先生在组诗中对他们这些故事作了凝练的艺术概括和诗意的描述。譬如第六首和第七首写钱谦益与柳如是,就高度浓缩地叙述了两人的故事,也手法高绝地描述了两人节操的高下及两人关系的了结,耐人寻味。又如第八首和第九首写冒襄娶董小宛,写钱塘漂泊与梅花万树,就是抓住了人物命运的归宿,并且赞颂了晚年冒襄眼中的“梅花一样的姬人”董小宛。这组《七绝•白门柳人物杂诗》已经收入2008年出版的《对庐诗词钞》,也已收入新近出版的《对庐诗文集》。

    据知刘斯奋先生对这组题诗非常喜爱,多年后他在一个会议上说:“我记得我的小说《白门柳》写出来之后,他(指对庐先生)就写了一组诗来咏小说里面的人物,这个诗写得非常好。我曾经就着这个诗又画了一些《白门柳》的人物,把他的诗全都写在上面。另外他对我的绘画也是很关注,当我出第一本画册的时候,他连续咏我绘画里面的人物。这些都使我非常感动,至今都不会忘怀。”

    有趣的是,11年前由一位青年收藏家穿针引线,促成对庐先生题咏的一幅刘斯奋人物画杂咏图卷,尘封多年之后最近①再度亮相,在“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名家珍罕手卷品鉴会”第二回活动上与观众见面。4月17日的《羊城晚报》详细记录了这一段文坛趣事,这是后话了。

    “黄竹滩头望故庐, 东南兵革剩唏嘘……”

                                                  (写于流花湖畔)

    黄竹滩头望故庐, 东南兵革剩唏嘘 / 白門柳人物雜詩

    注释

    ① 此文写于2014年。所说11年前即2003年,青年收藏家张泽明先生穿针引线,促成对庐先生题咏了一幅刘斯奋人物画杂咏图卷。(见附录)

    ~~~~~~~~~~

    附录《一幅人物手卷背后的岭南文坛佳话》(羊城晚报2014年4月17日B04版)

    文: 羊城晚报记者 夏杨 实习生 吴大海
    图: 羊城晚报记者 郑迅

    2014年4月12日,在“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名家珍罕手卷品鉴会”第二回活动上,因为《刘斯奋人物画杂咏图卷》尘封11年后的再度亮相,文人画的话题被重新提起。

    青年穿针引线 名宿作画题诗

    故事从十多年前说起,事关两位岭南文坛名宿。一位是“岭南五家”之誉的老诗人徐续,一位是广东省文联原主席、文学家、书画家刘斯奋。两人是世交,常有诗文唱和。

    当时刘斯奋已完成长篇小说《白门柳》,兴趣转向书画艺术。他的画作在越秀山办展览,结集出版后送了一本给徐续。徐老是岭南文坛耆宿,与刘斯奋之父刘逸生老先生属同辈诗人,是岭南掌故之学的权威,更是棋学研究大家,书法则深得苏东坡书法之神。徐老欣赏刘斯奋别具一格的人物画,早时已为刘斯奋所画人物题写七绝,文辞清丽绝尘,堪称传神写照。这些诗后来都收入他的诗集之中。

    青年收藏家张泽明是徐老的忘年交,他有了一个想法,要是徐老的诗歌书法真能与刘斯奋的画配在一起该多好,岂非珠联璧合?徐老也认同这个构思。

    于是徐老把自己的八首旧作抄写在宣纸上,并在每首诗后留了空白,虚位以待刘画。张泽明拿着诗卷去找刘斯奋,说:“徐老已经题了诗,您要不要把画补上去?”徐老是刘斯奋敬重的人,只能“恭敬不如从命”。一段时间内,那个手卷就放在刘斯奋的案头,他不断琢磨着每个历史人物,循着诗里的文化精神,重新构思每幅人物画。刘斯奋创作这八幅人物画时,可谓心笔双畅,笔精墨妙。最后还在长卷的题跋中记述了这件事的始末。

    画毕,刘斯奋在这幅长卷前留连不已,他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态:“我是一个画家,画出自己喜欢的画,就像自己的女儿一样,还真不舍得把它一下子嫁出去!”

    他将手卷放在案前,后又收到箱底,于是那八个“宝贝女儿”一锁深闺11年。今年初,刘斯奋将画卷翻了出来,想起往事,决定“将女儿嫁出去”,把画幅还赠给张泽明。

    刘斯奋说,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许多文化现象都是不经意中产生并流传下来的。“作为文人,没有别的本事,就要把老天爷给的一点长处发挥出来,写文作画,创造精神财富,并希望能够流传久远,若干年后还有价值,还能继续被保存下去。”

    应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之邀,张泽明欣然前来展示长卷,与同好者一起品鉴这凝聚了两代岭南文化翘楚心血的诗图长卷。

    此卷名为《刘斯奋人物画杂咏图卷》,是一幅纵达1000厘米、横36厘米的纸本手卷。上有徐续先生人物诗八首,分别为《天问》(咏屈原)、《荆轲》、《秋色》(咏陶渊明)、《爱鹅》(咏王羲之)、《金樽》(咏李白)、《钟馗》、《铁椎》(咏“大铁椎”)、《窥豹》(咏王献之)。如第一首《天问》,诗曰:“三闾去后两千年,尚见精魂叩紫烟;无尽时空休再问,俯面不答是苍天。”每首诗之后都有刘斯奋先生精心绘制的人物小像。

    长卷前有徐续“题”,后有刘斯奋“跋”,共写一段佳话。众人皆赞,该卷书法温润内敛,画风清雅奔放,最难得是先有诗咏,再配人物画,相当于“命题作文”,而能做到画依诗意而绘,诗与画交融互映。

    艺术个性至上 文人画待复兴

    在大家离席品鉴一番后,刘斯奋坐上主席位,开始了他关于文人画的阐释。

    他说,中国绘画有工匠画、宫廷画和文人画这三个源头。古代一些文人,不以画画谋生,但他们有兴趣也有天赋,得空就拿起笔来“耍一耍”,流传下来就是文人画。

    这三种画里,工匠画受雇主要求影响,宫廷画听命于皇宫贵族的审美需求。“这两种画精神上是不自由的,这些画家并不是在思想解放的状态下画的,只能在技术上花工夫,画得很精细、很富丽堂皇等,以满足别人的要求。”

    至于文人画,因不听命于他人,所以精神上很解放,个性上很张扬,像八大山人、徐青藤等,绘画不重技术,而侧重于抒发个人感受和心情,展示个人的文化素养。刘斯奋认为,“文人画的核心就是文化素养和文化品位。”

    近代西方美术教育进入中国后,传统文人画似乎和主流离得远了。但文人画以个性、激情、天赋和素养为依托的绘画方式,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因为人类的整个发展历史,就是个性不断解放的历史”。

    刘斯奋说,西方早期绘画以写实为目的,中世纪盛行宗教题材画,直到文艺复兴时代世俗情怀才引入绘画。中国没有教会统治的时期,早在汉代已是儒释道共存,因此宋朝就出现了文人画,至明朝大行其道,这比西方早了500年。文人画符合人类艺术发展的潮流,虽然今天坚守的人并不多,但随着中国的复兴,国力的提升和文化的回归,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它的价值,以后一定更有发展前景。

    手卷讲“适独座” 品鉴会续传统

    手卷是文人画的重要载体, 本来就是文人把玩的东西。但在中国也会介入宏大叙事,很多历史名画往往是手卷,如《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等,都记载重大事件,历史文化价值非常高。

    不过手卷因为面积小,在以平方尺计算价格的文化市场上有点“吃亏”。这也是此前一直不景气的原因。但这种情况也正在改观,刚刚在香港结束的苏富比2014年春拍设立了当代文人艺术专场,2014年保利的春拍也正在向全球征集新文人画。

    “手卷更具备中国传统的韵味。”羊城晚报晚会编辑部主任罗韬认为,画作的展示方式其实深深地影响着画作的审美取向。手卷、小品与目前迎合展览需要的巨幅画作不同:后者讲大效果,讲构成,追求冲击力;手卷则更讲笔墨,要笔精墨妙,适合在书斋之中三五知己慢慢欣赏。“这两种欣赏方式造成艺术上的巨大分野,大画讲气势,讲‘惊四筵’;手卷讲韵味,讲‘适独座’。因此手卷必定是精的,经得起千百遍的把玩和日夜相对的欣赏。”

    罗韬说,现在,展览几乎已成为最主要的展示场所,更是画家争奖评优的主要战场。但传统书斋的欣赏方式,对于画家的笔墨讲究其实有极大的潜在影响,这不单是欣赏方式的相异,也是审美取向的不同。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的品鉴会恢复了这种传统方式,应坚持下去,以体现我们对人文传统的敬意。

    羊城晚报2014年4月17日B04版

    ~~~~~~~~~

    ■《白门柳人物杂诗》见《对庐诗词钞》(中国艺术家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P.48)/《对庐诗文集》上册(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P.182)

    对庐先生部分作品扩展阅读:《对庐诗词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对庐诗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三册)、《广东名胜记》(香港上海书局1966)、《岭南古今录》(香港上海书局1984/广东人民出版社岭南文库1992)、《苏轼诗选》(香港三联书店1986/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台湾远流出版1988)……



    诗歌“使生活比它原有的状态更加美好。”

    20181005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賞讀對廬 (14) ‖ 黄竹滩头望故庐, 东南兵革剩唏嘘——白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vke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