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用天猫魔屏看的第一部电影。
影片的开头,男主皱着眉头,对着镜头说,“别,别让人进来,我不希望被人打扰,能否请无关人员离开,谢谢”。
紧接着,音乐响起,黑板上一颗枝叶繁茂的粉笔树不断地变幻,拼出了这样一串字:
我从未这样深切地感觉到,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依赖于这个世界。——(阿尔伯特·加缪)法国哲学家及作家。
短短2分钟,你就会被带入到电影氛围中。
它有一种迷人的记录片的视觉效果,也有一种低气压的观影感受。
直到现在我回忆起那些情节,仍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一脸沉重。
—— 关于《超脱》——
《Detachment》(大陆译为《超脱》,台湾译为《人间师格》)是由托尼·凯耶执导,艾德里安·布洛迪、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主演的剧情类电影,2011年4月25日在美国翠贝卡电影节上首次上映,曾入选第2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提名)。
导演托尼·凯耶,擅长拍摄记录片,记录人们少有关注的灰色带(《超脱》的记录片质感也就不难理解)。他执导的记录片Lake Of Fire(2006年9月伦敦上映)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美术设计奖和艺术与科学学院最佳纪录片奖,《Detachment》是他的第三部剧情片。
电影里的教师扮演者艾德里安·布洛迪,可能最早被广为认识的是在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的《钢琴师》中,饰演一位犹太钢琴师。他曾凭借该片获得第75届奥斯卡奖最佳男演员等多个奖项。2012年,他还出演了冯小刚执导电影《一九四二》,客串《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
—— 关于「孤独」——
孤独它不属于你,它属于每一个人。
平日看似洒脱的男主到了深夜,会一个人回家的列车上默默地泪流满面。
在学校教书育人的另一个男老师趴在操场的铁网上以为没人看见。
冷酷的虐猫少年被带到办公室里问话时,默然地申辩自己不过是像那只可怜的猫儿,被困杀在现实世界中。
还有班级里敏感的胖女孩,她拥有极高的绘画天赋,却生活在家人和同学的嘲笑中。
还有那个未成年的援交少女,靠出卖身体来获得生存,但其实她又是一个得不到关爱的受害者。
……
压抑像潮水一样扑过来。
残酷、叛逆、无情…拨开现实的面纱,剧情里的每个人都啃食着一份无法消化的孤独。
你知道那很难受,却又只能被那种深深的无力感包裹着。
—— 关于「超脱」——
每个人都在寻求超脱,但无一例外地,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艰难度日。
外公去世前,男主用妈妈的口吻原谅了他,但幼时的那些记忆仍然萦绕着他,也伤害着他。
援交少女的检验报告出来,确认感染了HIV病毒,被男主送进了收容所。
那个有艺术天分的女孩吃了“不高兴”的蛋糕,死在了她唯一获得过安慰的老师面前。
……
男主在女学生自杀后终于意识到自己明明具备洞察心灵的天赋,却一直逃避着当一个代课老师,也不过是害怕与人的深切交往伤害到了自己。
全篇快结束时,男主终于有所释怀地前往收容所接回了女孩,俩人在夕阳的余晖下温暖地相拥。
然而镜头一转,男主在教室里呓语着美国作家爱伦•坡的哥特式小说《厄舍府的倒塌》,下一秒纸屑翻飞,桌椅瘫倒。
电影就此落幕。
因为受困,所以想要超脱。
但真的能够从中脱身吗?
写在后面:
这是一部不推荐看的好电影。没病的都要看出病的。好的作品分两种,一是发现世界的极美,二是挖掘人间的极苦。这部就是后者。
摘自豆瓣上的一则短评。
关于它是否值得被推荐看,我觉得每个人的喜好不一样,也只有亲自去了解或者直到看完了才能做出判断。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说什么都是对的。
就我而言,可能性格里本身有一些悲悯的成分在,相较热闹的激情的剧情,反倒是带了些苦涩的味道更合口味。
它显然不是欢愉的,也不是轻松的,但它的沉重也不过是我们生活中本来就有的一部分。你只是被电影艺术化地看到而已。
人生百态,取其中一瓢饮。
饮罢,依旧是你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