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未降水,气候干燥,班上不少孩子感冒咳嗽。这些孩子离开父母离开家,每每不适难受,都很让人心疼。只能多次叮嘱:要穿暖盖厚,要吃热喝热,要多喝开水……还特别强调各组值日生,要保证教室饮水的充足。
这几天,我似乎也被某种病毒侵袭了,嗓子干痒难受。
高三的时间很是紧迫。周末刚刚测过理综,下周二、三就要进行年终统考了。
学校安排周日晚上的三节自习,生物两节、班会一节。哈哈,今晚的时间全是我的啦!
平日的生物课少,今晚必须对昨天的试题进行讲解。对于学生存疑的题目,共同探讨,在“问”与“答”的过程中解疑除惑。
好些题目,孩子们不会选择不会作答,并非完全因为储备的知识量不足,很可能是没能找准思维的“切入点”,不会调取相关的信息;也可能是需要提高相关知识的“链接”能力;还可能是刷题的量不够,没有积累足够的“量变”,就难以达成“质变”……
大量“刷题”,能够提高解题能力。同时还要知道,即使做再多的题,也做不尽天下题。见到看似陌生的题目,先别忙着“头大”,既然题目是出给你做的,就证明你应该能够解决。只要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信息,就具备了破题解题的能力。
拿到题目,关键在“审题”。找出“题眼”,找准“切入点”;画出关键话语,清楚题目的已知条件和要解答的问题;接下来,理出思路,调取有效信息……
和孩子们探讨问题,把相关的重要信息整理成知识词条,写在黑板的右边。孩子们要作好笔记,将这些词条记在脑子里,以备下次做题时,能够自如地调取出来。
这就样,一步步地解读题干文字、图表信息,画关键的字词,找出“题眼”,并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们破解题目。
喜欢看他们“恍然大悟”的表情图,喜欢听他们“原来如此”的惊叹声……
两节自习下来,一份试题还没讲解完。第三节自习,踏着铃声走进教室。有孩子提出:老师,这节课不讲题了吧?
站在讲台上,目光巡视一周,笑着问道:累了?仅仅剩下两道题,最好在今天结束。不然,下周要考试,咱们真没时间了……
好些声音在喊:老师,你声音哑了,歇歇吧,不要讲了……
眼睛隐隐一湿,心里涌出一股暖意。故作不经意地笑道:我没事,真没事!
前排的两个女孩轻声说:可我们心疼你呀!
心疼――这两个字轻轻地叩击着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心疼――好亲切好舒服的字眼!
原本以为,眼前这帮孩子,在家里习惯了受宠,习惯了“被人心疼”。能“心疼父母”已经很不错了,哪里还会“心疼老师”?现在看来,我真的错了……
下自习后,孩子们陆陆续续离开教室时,有的孩子说:老师,你记得喝药……有的孩子说:老师,你要多喝水……还有一位女孩过来说:老师,我宿舍有治嗓子疼的药,给你取来吧……
呵呵,我是个大人了,还被一帮孩子如此“心疼”着。这种感觉真好!心疼,是暖暖的字眼!心疼,是暖暖的字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