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鬼薄新编42周汝昌

作者: 瘦竹斋 | 来源:发表于2018-12-03 17:36 被阅读34次

周汝昌(1918年4月14日--2012年5月31日),生于天津。字禹言、号敏庵,后改字玉言,别署解味道人,曾用笔名念述、苍禹、雪羲、顾研、玉工、石武、玉青、师言、茶客等。

中国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被誉为当代"红学泰斗"。其红学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红学史上一部具有开创和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著作,奠定了现当代红学研究的坚实基础。另在诗词、书法等领域所下工夫甚深,贡献突出,曾编订撰写了多部专著。

2012年5月31日凌晨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1918年4月14日,周汝昌出生于天津咸水沽镇。祖父名周铜,捐过清朝"同知",父亲周景颐,为光绪年的末科秀才。但伴随他成长的年月不是军阀混战,就是外寇入侵。生于乱世又为一介家无藏书的村童,周汝昌从小就醉心文学艺术,凡能偶然入目的片言只字,他都绝不放过。对得到的任何一本书更是精读细敲如嘬骨髓,写读后感、找错字。就连坊间妇女们的缝、连、缲、挑、纳这些针线活儿也让少年周汝昌感觉很新奇。另如弹弦唱戏,初染就能令那些个"角儿们"瞠目结舌。进入小学后,他接受外语之快令人称奇,原版的英文课本在他眼里毫无障碍,就读天津南开中学时,他的英文水平可与老师论伯仲。周汝昌从初中时期便热衷于古典诗词的创作,觉民三年,他的"文学事业"已经发端。不但作诗填词,都自己摸路而行,而且开始写"文章",竟获一个报纸发表,记得得到的报酬是一册书。初中毕业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天津市实验中学。

进入高中后(南开中学),此时的文学活动主要方面之一即:研习宋词。但这些刊物已不易寻检,如今仅仅觅得小词数首。 

周汝昌准备进大学深造时,抗战爆发了,学业再次搁浅。1939年周汝昌得知尚未被日本兵侵占的燕京大学招生,遂以英语免试资格投考该校的王牌西语系。周汝昌考入燕京大学后,与诸多名家顾随、张伯驹、钱钟书等都有唱和,其诗词功底颇得各位先生赏识。钱钟书曾回信于周汝昌:得一英才如此,

北来不为虚矣,并另有回信赞其押韵"如土委地。[1] 1941年4月4日,燕京大学礼堂上演的京剧《春秋配》倾倒观众,剧中小生李春发的饰演者正是学生周汝昌。周氏小生一招一式之美,一音一字之妙,深为梨园票友所推崇。1941年日本侵略者在制造珍珠港事件的同时又举兵占领了燕京大学,强行把教授们从北京押往山东的集中营,学生被遣散。周汝昌回到家里,继续以书为师,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才又经过复试继续回燕大西语系完成学业。而此时的燕大教授阵容已远非昔日可比,曾给他讲过两次课却让他一生敬重的顾随教授也已流亡他校。于是,周汝昌开始了与顾随先生长达20年的笔墨问学。毕业时,他的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教授举座皆惊。老师破例请学生周汝昌吃饭,并告知其论文一字未改全票通过。似《文赋》这等涵盖广博且文字艰深的骈体文,即便翻译成白话文也十分不易,何况是译成英文。这年正值燕大开办中文系研究院,周汝昌在教授们的举荐下应考,成为被研究院录取的第一名研究生。此后,他又把《二十四诗品》译成英文介绍到欧洲,也把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以《离骚》的文体翻译成中文。

周汝昌从进入小学直到大学毕业,经历了失学、停课、逃难、沦陷,这中间被历史环境所迫而虚耗的宝贵光阴竟达11年之多。

1940年周汝昌二十三岁时和十七岁的毛淑仁结为连理。毛淑仁表字芝仙,曾号岫眉。结婚那时,华北正处于日寇侵华的苦难岁月。

周汝昌在怀念妻子的文章中,对妻子的贤惠、聪颖的感激之心、赞赏之语跃然纸上,使人若感同身受,不由得生起对这位女子的敬仰。

周汝昌在自传中曾说其一生写作多得贤妻毛淑仁的臂助,尤其是当时条件之艰辛,其功更不可泯灭。贤妻素喜书法,每写字幅,她皆能评定,得出优劣,不失毫厘。她不仅内助辛苦,病时还为他抄录资料,以解周汝昌目坏难读小字之困。如今,淑仁已不在了。六十载糟糠夫妻,患难伴侣,所历万言难述。她是一个善良仁厚的慈悲为怀者,一生劳瘁,助其为文写字,缝衣做饭。在危难中表现出无畏的护其申冤的高尚精神。周汝昌平生的这点学术成就,其中包涵着她的辛勤甘苦,这种无形迹的贡献,是他难以忘怀的。

本已在诗词、书法、戏曲、翻译等领域颇有建树的周汝昌,随后又步入了"研红"。周汝昌少年时就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后来又从母亲手里看到古本《石头记》。然而促其真正步入"研红"之路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数胡适先生的影响。

1947年,时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一直进行《红楼梦》版本研究的四兄周祜昌自天津寄来的一函,说他新近看到亚东版《红楼梦》卷首有胡适之的一篇考证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他嘱去燕大图书馆周汝昌查证。周汝昌遍查燕大图书馆,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那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并在《天津民国日报》副刊发表。看到文章的胡适之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书信往来切磋讨论《红楼梦》,成为现代红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据周汝昌回忆,围绕《红楼梦》胡适先生曾给他7封书信,除1封遗失外,另外6封均已公之于众。

1948年夏初,正在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带着讨教《甲戌本石头记》的疑问,应胡适先生之邀从西郊学校进城,拜访胡适先生。让周汝昌意外的是,胡适先生居然慷慨地将珍贵的孤本《甲戌本石头记》借与他拿走细看,后又托时在燕大授课的小说专家孙楷第将自己珍藏的《四松堂集》乾隆抄本和有正书局石印大字戚序本拿给他研究。对此,周汝昌曾不止一次感叹道:胡先生能平等对他,还对他爱护有加,其人品和学问少有人比。

因为研究红楼梦,他从四川大学的外文系调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任编辑,也由于这本书,他在政治运动中被批判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繁琐考证"典型代表,由"红"变成"黑"。在后来的2005年,周汝昌出版了20余万言的《我与胡适先生》,书中首次详细介绍了二人围绕《红楼梦》所进行的学术探讨,评说了胡适先生与红学的渊源和贡献。

文革期间,周汝昌也遭受了冲击。

1968年,作为"周扬文艺黑线上的活标本",周汝昌被关进了"牛棚"。1969年中秋被下放到了湖北咸宁向阳湖干校。1970年8月下旬,周汝昌接到通知:因工作需要,调回北京。启程那天周汝昌到总部办手续,打开公函一看,"今奉中央周总理办公室专电致湖北军区司令部:调人民出版社周汝昌回京工作",周汝昌的"黑人"身份一下子转变了。

自1974年离开从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之位调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后,周汝昌纷繁的学术研究中又增加了一项工作:应中外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邀讲说《红楼梦》。即便是在步入90岁高龄后,只要身体允许,他从来都是不讲任何条件地乐而往之。

1986年8月至1987年8月,周汝昌应美国鲁斯基金会之邀以威斯康辛大学访问教授身份赴美一年。周汝昌除研究著述外,还为威斯康辛、普林斯顿、纽约市立和哥伦比亚4所大学及亚美文化协会讲解《红楼梦》,演讲内容精彩纷呈,给听众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此外,周汝昌还用英语在北京给40多家外国驻华使馆官员讲解过《红楼梦》,当时场面同样如磁铁聚沙。

周汝昌曾这样表露他一生的学术追求:一是把陆机的《文赋》翻译成英文,这个完成了。但第二个却半途而废了,那就是把中华文学论艺术论的经典之作《文心雕龙》50篇逐字逐句地重新考证梳理。

虽然限于目力身体等条件,重证《文心雕龙》成为周汝昌无法实现的一大憾事,但此前完成的另一重要主题《兰亭序》的研究,总还是让老人有些慰藉。他曾多次慨叹,自己用于研究《兰亭序》和书法的工夫一点儿不比《红楼梦》少,研究成果受到启功、徐邦达、王学仲三大鉴定书家的肯定。由此扩之,1980年香港率先出版了他上世纪70年代写于"避震床"上的《书法艺术答问》,继而北京连续再版,印行数十万册仍不能满足读者需要。

在这本类似讲义的《答问》中,周汝昌从用笔讲起,再到"八法""三分"的结构,尤其是指陈书史书家得失的笔墨,多是闻所未闻的见解。对书圣右军碑帖真伪优劣的评判,更是如数家珍。他认为《兰亭序》的笔法最丰富,但是看坏摹本不行。明陈鉴本最好,最能启发人,它保存的原有笔法成分最多、最接近真相。

自谦不是书法家的周汝昌,幼少时即醉心欧楷笔法,20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平生作书多行草,其"横逸飞动、笔笔不苟、使转敷畅、作草如真"的周体法书,在众多书家中以势明法合意美之笔、英风俊骨之墨神采焕然,只是受目力所限,70岁后便极少动墨了。这也是周汝昌书法作品存世稀少的原因。

就逐渐失聪的他,戴着助听器还得别人在耳边高声吐字,左眼因视网膜脱落,1975年就已失明,右眼则需靠两个高倍放大镜重叠一起方能看书写字,写字则是是在比一般标准稿纸大一倍的"稿纸"背面任意书写,那似红枣般大的字如牛耕田般不停歇地在圆桌上诞生。没过几年,手稿上的字已经大过核桃,而且常常串行重叠,只有多年做助手的女儿伦玲认得父字,将其在电脑上敲出存储。后来周汝昌右目仅存的那一丝视力也不复存在,创作方式不得已而改成了口述,女儿伦玲一个人忙不过来,幼子建临提前退休加入进来协助姐姐专事录音记录。

2002年,周汝昌曾对采访他的记者说,他虽然84岁了,经历了大悲、大喜,但很留恋人间事。像他这样的人积累一点东西不容易,他写作的精力非常旺盛,几乎每天写几千字的文章,女儿简直打不过来。他靠半只眼睛拼命干,就是因为还有没做完的工作,他积累了几十年,就是要把成果留给后人。

周汝昌先生于2012年5月31日凌晨1点59分于家中去世,终年95岁。周汝昌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第一人。周汝昌一生淡泊名利,唯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渝、穷追不弃。据周汝昌女儿周伦玲表示,按照父亲遗愿,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让他安安静静地走。

周汝昌先后任燕京大学西语系教员、华西大学与四川大学外文系讲

师、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编辑、是第五至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大观园文化协会顾问,中国曹雪芹学会荣誉会长、《红楼梦学刊》编委等职。19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首批终身研究员。

1980年赴美国出席"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1984年受国家委派赴苏联考察列宁格勒藏本《石头记》;1986-1987年,获美国鲁斯基金,赴美国访学讲学一年并任威斯康辛大学客座教授;2002-2008年,数次登上百家讲坛,讲授唐诗宋词鉴赏、解读《红楼梦》以及中国四大名著等。

2013年1月6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名家收藏委员会等主办,《收藏界》杂志等单位承办的"2012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经典人物"在京揭晓。周汝昌先生入选。

周汝昌关于曹雪芹的家世生平考证,使得人们对于《红楼梦》作者有了一个空前清晰的印象。

《红楼梦》汇校工作:周祜昌、周汝昌二位先生五十六年心血的结晶《石头记会真》,汇集已发现的现存于世的古抄本10余种,对其进行全面汇校,展示所有异文,使之成为接近曹雪芹原本真笔的一部可以信赖的《石头记》。

周汝昌把《红楼梦》上升到中华文化小说的高度,提出"红学"应定位于"新国学",《红楼梦》应列为第十四经。

周汝昌一生致力于红学研究,其研究方法师承于胡适,但又独树一帜。周汝昌重点考证了曹雪芹的身世与家世,并且仔细研究了大量清宫档案之后,得出了《红楼梦》是自传体小说的观点。并且通过对前八十回的仔细研读结合曹家史实,经过严密思考和逻辑推理,为人们揭开了隐藏在书中的深刻艺术内涵,伟大的诠释了《红楼梦》这部小说的艺术成就。其研究观点为广大红学研究者和人民群众所接受。

《红楼梦》是一部自传性质的小说。

红楼梦的创作思想:第一、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文化小说,实际上它记载了中华民族文化万紫千红的大观与奇境。读懂了《红楼梦》,就能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第二、以写妇女人材的屈辱、不幸、悲惨,来写中国人材的悲剧,甚至人类人材的大悲剧。可惜这样一部伟大作品,硬是被狭隘地庸俗化为哥哥妹妹的爱情悲剧。

《红楼梦》的主旨:大旨谈情(而非色空),具体就是:体贴,即孔子所说的"恕",推己度人之义。

《红楼》文化有三纲:曰玉、红、情。

《红楼梦》的艺术手法,非仅仅是"形象塑造、心理刻画、描写逼真、分析细密"等西方文艺理论所言,更重要的是在于具有中华一切文学艺术的总特征:"传神写照、追魂摄魄"。

《红楼梦》的结构章法:整部书所采用的是"大对称"的结构法,包涵了三次重要的元宵节与三次重要的中秋节,这是全书的六大关目。理解了它,又可发过来推考八十回以后的情节轮廓。

《红楼梦》是了解中华文化的"总钥匙"。

红学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红楼梦》文本的鉴赏、审美、批评不在红学范围内,若"红学"仅局限"小说文艺学"(特别是移植西方的一套) 必然是路子越走越窄,必须回到"学"---即中华文化之学上来,那才海阔天空,前程万里。

红学是中华文化震动世界的三大高峰和三大显学之一。

红学应定位于新国学。

程伟元、高鹗所刊行的120回《红楼梦》,是有政治目的在内,程高本的后四十回是狗尾续貂,是对曹雪芹前八十回的主旨思想的弱化与歪曲。

《红楼梦》原本108回,全书是12×9的大结构,以53、54回为分水岭。原书末有情榜,榜上108位女子,与《水浒传》的忠义榜相对应。

曹家的败落与康雍乾年间的政治斗争有关。

曹雪芹,满族正白旗包衣人。

曹雪芹是一位奇人异才,是大诗人、画家、思想家、历史家的"聚合体",也是是一位创教之人:情教。

曹雪芹父亲曹頫,祖父曹宣,曹寅之子曹颙死后,曹頫过继给曹寅,继任江宁织造。

曹雪芹,关内祖籍河北丰润,关外祖籍辽宁铁岭。

曹雪芹卒于癸未年(乾隆二十八年)除夕,出生于雍正二年闰四月廿六。

脂砚斋即是史湘云,畸笏叟是脂砚斋的化名。

脂砚斋并非如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李卓吾等与原批点作品毫无瓜葛,而是一位与着《红楼梦》及作者极其密切关系的人,他对《红楼梦》的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与贡献。

《红楼梦》的主线:宝玉之经历、家亡、人散。

《红楼梦》的主角:一、从贾府衰落史上,贾宝玉男主角,王熙凤女主角。二、从宝玉情途史上,贾宝玉男主角,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女主角。

史湘云在八十回后,和宝玉结为夫妻。

黛玉之逝,是在中秋之月夜,自沉于寒塘冷月之地。

贾宝玉一生所亲厚、所依伴的《红楼梦》三部曲。第一部是与黛玉的情缘,不幸她早亡(木石前盟)。第二部是与宝钗的情缘,虽然成婚也没有白头偕老("终身误"的金玉良姻)。第三部是家亡人散之后,经历了千辛万苦,最后宝玉、湘云会和而白首偕老(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一般读者以为,曹雪芹生前只留下了《红楼梦》前八十回。而周汝昌等学者认为,曹雪芹是写完了《红楼梦》的,只是八十回后的文稿因故迷失了。周汝昌根据脂砚斋批语提供的线索,阐述了他对《红楼梦》八十回后内容的研究成果,展现了一个完整的真本《红楼梦》。

周汝昌自幼聪慧过人,读书过目不忘。1926年,周汝昌进入咸水沽镇田家坟小学,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同学送他一个称号"铁第一"。1933年,周汝昌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觉民中学。后因战乱停课。1937年,周汝昌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南开中学,这是周汝昌先生的学习生涯中唯一没有夺冠的一次,从此,他再也不重视考试名次了。此后,周汝昌先生又入天津工商学院附中读书,高中毕业时再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燕京大学。

燕京人海有人英

在大学期间,周汝昌就与北京当时的文化名流许宝蘅、郑颂先、张伯驹等先生们相交。老先生们都很喜欢他,所以都以他的字和号来称呼他,以平辈论交。据周汝昌回忆,当年,他出入张伯驹先生的府第,来去都不用打招呼。后来周汝昌先生赴四川任教,张伯驹先生专门设宴,并在席间与众人吟诗填词为周汝昌先生送行。众人皆知,周汝昌先生也曾受胡适先生的欣赏与提携,可以说,周汝昌先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当时新、旧两大系统都认可的青年才俊。

顾随先生早期在北京燕京大学任教期间,与周汝昌结下了师生之缘。1952年他在给别人的信中评价周汝昌道:"有周玉言者,燕大外文系毕业,于中文亦极有根柢,诗词散文皆好,是

我最得意学生。"

1941年,燕京大学被日寇封锁,周汝昌回到家乡天津,期间写下许多诗词。周汝昌之女周伦玲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有一天他(周汝昌)突发奇想,大胆地给顾随老师写了一封信并附上自己的小诗,盼望看到老师的新作。谁料到,竟蒙不弃,次年(1942)年初就收到了老师回信。自此,他们师生二人便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鱼雁唱和,这种超越师生的友情一直持续到老师谢世之前。 "

周汝昌一再论证说明《红楼梦》乃是"一部空前奇丽、石破天惊的伟著巨构",曹雪芹乃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才,并视曹雪芹为知己。周汝昌平时话不多,可一提起《红楼梦》,就总是滔滔不绝。所以友人曾戏言,在周先生面前,你可千万不能提红、楼、梦、曹、雪、芹这六个字。

为曹雪芹续诗

周汝昌是一名造诣极高的诗人。1970年,周汝昌由干校调回北京后,想到曹雪芹的诗连一首也未能流传至今,不禁无限惋惜。想到雪芹为他的好友敦诚题的《琵琶行传奇》只剩末二句,就突发奇想,心血来潮,斗胆续补了三首,不想后来其中一首传了出去,竟使另一位红学大家吴世昌先生认定是曹雪芹的原作,闹出一场笑话。

最爱湘云有容为大

"为什么在整个《红楼梦》里面,那么多少女,我觉得湘云可爱也可贵,就是曹雪芹替她说的,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亮,还是个有容为大。"在《红楼梦》里,周汝昌最喜欢的是史湘云,最佩服的是刘姥姥,"她说我们庄稼人,拿着多大的碗,吃多大的饭,我们庄稼人从来就是这样生活,她教训她女婿王狗儿,你别痴心妄想。"

玉石做枕

据周汝昌的女儿周伦玲介绍,周先生有一块玉石的枕头,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都枕着它。"冬天的时候最多在上面放块枕巾,想着是多可怕的事,那石头得多凉啊?但父亲说这样能让他脑子更清醒。"

失明多年痴意难减

周汝昌继1954年双耳失聪之后,1974年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右眼只有0.01的视力,仍每天趴在一张旧的简易折叠桌上,靠仅存的一点视力把自己的思考写在女儿裁好的小纸片上,经常是字字相叠,只有他女儿能勉强辨认,帮他整理成稿。2009年后,周汝昌彻底全盲,尽管如此,他仍未停止思考,每天通过口述的方法坚持研究,并陆续出版了十余部专著,令人钦佩不已。

红学泰斗 实为穷人

凡到访过周汝昌的人,感触较深的首先便是其生活的清贫。"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周汝昌的家人曾说过,周先生对于物质从来都没有任何要求,只是沉浸于学术研究著述的快乐之中。周汝昌去世以后,当有记者问及周老留下的遗产,其子周建临坦言,"他哪有什么遗产?他住得很简陋,说是红学大家,完全是一个穷人。"

著书立说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在生命最后的时光,周汝昌身体不舒服,但他并没有停下工作,依旧全身心扑在红学、中华文化研究上。周汝昌去世以后,他的女儿周伦玲说:"父亲一直在工作,5月23日那天他还在口述一部新书的大纲,名叫《梦悟红楼》。此外,他还要写一部关于《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的书,上世纪80年代曾经写过,这么多年过去了,父亲觉得与当时相比,现在有太多东西需要补充进去。一直到走的时候,他的头脑十分清楚。他不是衰老而死,而是累死的,燃烧到了最后一刻,能量没有了,跟不上了。"

周汝昌是一位谦恭的学者、慈祥的老人。周老有非凡的记忆力,即使在他身体状况已经非常不佳的情况下,谈起红楼依然滔滔不绝,几乎不会出什么差错。周汝昌对于史料挖掘之深,研究时间之长,将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20](作家出版社编辑部主任王宝生评价)

周汝昌是中国红学界唯一一个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红学的专业红学大师,而他于1953年出版的《红楼梦新证》更是红学研究从新红学跨入当代红学的标志。周汝昌先生的去世不仅是红学界的巨大损失,也使整个中国文化研究失去了一块重镇。 [20](中国红学家邓遂夫评价)

虽年事已高,但周老与红学后辈刘心武的书信交流从未间断,这些信每张纸上的字都有一个拳头这么大,有时候后一个字还会'压'到前一个字,看得出这是周老视力不好还在坚持,这真的让我无比感动。 [20](刘心武评价)

周汝昌先生的《红楼梦新证》,对于红学研究者来说就像一座山,是绕不过去的。一个人,一辈子,有这样一部书,就是在一个领域立住的表现。[21](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孙玉明评价)

周先生在《红楼梦》研究领域中的成就,至今无人能比,作为新文化时代的学者,周汝昌已经是仅存的耆老之一。(古典文化学者、红学家、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评价)

周汝昌治学以语言、诗词理论及签注、中外文翻译为主;平生耽吟咏、研诗词、笺注、赏析、理论皆所用心,并兼研红学,已有60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其中《红楼梦新证》是第一部、也是其代表作,这是红学史上首部文史哲综合大型学术论著,无可否认是红学方面一部划时代的最重要的著作。(周策纵先生语)

一身布衣的周汝昌,一生淡泊名利,唯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渝、穷追不弃。他极爱重的是不受其他因素干扰的、不被人为利用的真正学术研究。不了解这一切,很难理解他为何后来走上了红学道路,为何持有如此这般的学术观点,为何又如此地执著痴迷,甘受百般挫辱、诬陷、排挤、攻击,而无悔意,也不怨尤。

本书为周汝昌先生纪念集,收录了周汝昌先生去世后社会各界对周先生的追忆缅怀文章、挽联、悼诗以及唁电、唁函,并附周先生学术生平简表。再现了周汝昌先生"情痴"一生所具包容宽厚之人格魅力、坚韧纯真之学术精神、卓越不凡之学术贡献。本书已于周汝昌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2013年5月17日)。

2013年5月22日,在周汝昌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将筹建周汝昌纪念馆,并接受周汝昌子女的捐赠。

相关文章

  • 录鬼薄新编42周汝昌

    周汝昌(1918年4月14日--2012年5月31日),生于天津。字禹言、号敏庵,后改字玉言,别署解味道人,曾用笔...

  • 录鬼薄新编8

    饶宗颐,大紫荆勋贤(1917年8月9日-2018年2月6日),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生于中国广东省潮安县,是...

  • 录鬼薄新编5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 20...

  • 录鬼薄新编6

    钱钟书(1910年-1998年),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

  • 录鬼薄新编11臧天朔

    臧天朔(1964.03.06——2018.09.28),1964年3月6日生于北京,流行乐坛实力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 录鬼薄新编12单田芳

    单田芳(1934年12月17日-2018年9月11日),出生于营口市的一个曲艺世家,中国评书表演艺术家、作家。代表...

  • 录鬼薄新编7霍金

    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2018年3月14日),A...

  • 录鬼薄新编38臧天朔

    臧天朔(1964.03.06——2018.09.28),1964年3月6日生于北京,流行乐坛实力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 录鬼薄新编16蓝洁瑛

    蓝洁瑛(1963年4月27日-2018年11月3日),出生于香港,中国香港女演员。 1984年,从香港无线训练班毕...

  • 录鬼薄新编25布仁巴雅尔

    布仁巴雅尔(1960年-2018年9月19日),蒙古族,中国歌手、作曲家,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蒙语节目的主持人。由于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录鬼薄新编42周汝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vqu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