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哲学与伦理之议
黄岐之
(一)
中医的哲学思维是基于天人合一的观点,源自阴阳学说。世界万物皆为一气,其中存在阴与阳两方面,即一气生阴阳。阴与阳既对立,又互存,又互生,自然变化是阴消阳长,阳耗阴生的过程,阴阳不能分离,离则亡,合则存。这种朴素的哲学观点是中华文明先辈对自然界中天人合一现象的认识与总结。站在现代唯物主义哲学的矛盾论观点审视“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符合矛盾论理论的。但对于自然和社会的事物来说,阴阳学说不如矛盾学说全面和本质。矛盾理论揭示了事物的存在与发展的本质原因与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从一种状况变化到另一种状况,矛盾的变化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矛盾学说包括所有事物的变化,包括生命的和非生命的。但是,人之生命的鲜活比死亡更重要、更有意义。也就是说人之生命的健康主要是关注矛盾的量变,量变之“过与不及”都会形成不健康。量变是健康问题,而质变是生与死的问题。人的生命体系是开放系统,又是自组织功能的系统。生命的活动既依靠环境的条件与物质,也需体内自身的变化,两者缺一都不可能维护生命活动,其结果形成了人体的恒温特点。因此,人体是一个特殊体系,具有其复杂性。朴素的阴阳学说观点与人体生命体系相结合,发展成中医的理论基础,是医学重要理论,上千年的中医实践证明了阴阳学说对中医的指导是十分有效的。
(二)
医学的认知及实践在医者上表现出真善美,即医学的伦理问题,中医的“理法方药”“大医精诚”便是对其的概括与总结。(请参考《你好,中医 (十七)之“中医的医道”》)
在医学的“真善美”中,首先是真,医学的求真是医疗的基础,只有真正的认识才能实施有效的医疗及效果。也就是说,医学理论是人类认识生命的学说,其学说是否有效在于实践的检验,而不是理论的权威或时髦与流行。中医是经历上千年的医学实践检验的认识,其中医理论符合现代科学理论架构(请参考《你好,中医 (十九)“中医的简述”》),是人类的正确认识。近代时期,部分国人假科学之名否定中医,抛弃中医,是不懂人类认识“求真”活动特点的“迷信”行为。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方式或工具,而不是目的。如果,人们现有医学理论是唯一或最终的内容与形式,是不符合科学理论的发展观点,这种医学理论就应该能解决所有医疗的问题,事实上并非如此。产生“西医”与“中医”之争的原因,其根源在于部分国人对“西医”科学的迷信。迷信让人们丧失真理的实践检验判断,走向科学的反面,自认为掌握了科学,不知“盲人摸象”的道理。
医学的善在于人的生命健康的保护。不同医学及医学方法,面对人的生命健康医疗首先应该考虑是生命的自然性,即完整和鲜活。人是自然之物,天人合一,而不是人为的组织物,实践证明,无论怎样的(人为组织)医疗效果比不上自然健康的人体生命。因此,医疗应尽可能减少人为的组织,而依靠自然方式去恢复,中医理论就是实现这种理念的有效方式方法。中医对人的生理认识重在整体和自然,医药来源于天然,中医的医治目的在于调气,依靠人体生理自身免疫力,实施有效干扰,恢复正常生理功能。
中医之美在于“真”与“善”的完美结合。医学的认识及医疗的效果是在求真的基础上的善行。人之生命生理的复杂及人的认识能力有限决定了有不同的医学领域及医疗效果,中医与西医便是其代表。(中医与西医之争不是医学的正确或错误是否!而是人的认识正确与错误的表现。)由于中医的医治合理,效果明显,表现出“美”的体验。故有中医太美之说,有“奇”“妙”“神”等字和词的形容和感叹。
中医哲学是人类对医学的认识问题,而中医伦理是医学服务人类的问题。两者密切相关,没有认识便没有服务,不同的认识决定了不同的服务。中医博大精深,表现了医学的另一方面。
(《医学随想》文集为原创系列,版权所有,转载和引用时,请说明出处,否则为侵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