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品探索——定义正确的产品
软件项目可以分为2个阶段:
step1:弄清楚要开发什么产品(定义正确的产品,强调探索产品)
目的:探索出兼具功能性与设计性的产品。
方法:
- 寻找市场,让用户验证你的构思。探索是否有用户需要产品(不难)。
- 探索能够解决问题的产品方案(难)。即设计解决方案,并请用户和开发团队来验证“有价值、可用、可行”。
- 需求调研和产品设计都要在软件开发前完成,在此期间至少邀请一名软开人员检查设计工作,协助评估产品设计和产品原型,及时反馈关于可行性、成本、解决方案的建议,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step2:开发该产品(正确地开发产品;强调执行——项目经理型)
捕捉问题迅速解决。保证团队不受干扰,专注完成项目,按时发布产品。
培养自己的宏观思考能力和设计能力。
二、探索(定义)产品的过程,要回答如下问题:
- 采用什么技术,来更好地解决产品要解决的问题?
- 设计什么样的用户体验?
成功的产品基于以下两点认识:
- 深入理解用户需求:
- 明白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在现阶段是可行的。
注意:
- 产品需求不能由用户说了算,因为:在看到具体的产品之前,用户很难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用户不知道什么产品是可行的(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可实现);用户之间缺少沟通,需求很难统一。
- 明确“探索/定义产品的进度不可控”,但也要设定deadlne。
三、常见错误:
- PM不时冒出新点子;——放到下一版本中定义与开发;用流水线方式(1.0开发和2.0定义)并行开发产品。注意不要干扰正在执行的项目。
- 高管提要求修改产品;
- 花大成本开发出实际产品后,才进入市场进行测试。这是很多创业公司失败的原因——不如用原型或MVP测试先探索产品,确定满足“三性”的解决方案后,再全面转入执行阶段。在此之前不需大量开发人员,他们可参与探索产品或准备基础软件设施搭建。
四、重新定义产品说明文档——产品高保真原型图(描述产品的最基本方式)(by PM+设计师)
现在的产品需求文档存在问题:
内容、质量、形式差别太大,没有提供必要细节、关键信息,不能解决问题,虽然花费大量时间撰写,但少有人阅读。
理想的产品说明文档应该满足要求:
- 完整描述用户体验(包括用户需求,交互设计,视觉设计);
- 描述软件的行为;
- 受众广(开发、测试、客服、市场、运维、销售、管理层等),能直观传递产品信息和产品行为;
- 可以修改,适应新情况;(为了验证各种设计思路,产品原型应该可以随意修改,完成任务后应该被丢弃;而开发中的产品应该以固定的原型为基础)
- 撰写PRD过程中,有许多衍生物,比如按优先级排列的需求列表,线框图,实体模型。但应该有一个主体来代表产品,避免混淆,版本混乱。
满足以上需求的只有——高保真原型图
- 由它体现:产品功能需求,信息架构,用户体验,交互设计,视觉设计。
- 它包括:模拟后台处理流程和某些数据,关键的用户体验组件,产品页面和主要用例。
- 它最突出的优势:产品原型成本低,反馈高,可用于给团队检查,可让用户验证。
总结:
高保真原型图为主,补充用例(描述重要的产品行为)和说明文档(最理想的方式是在原型上增加注释)。
注意:开发中的产品与产品原型有很大区别,不能混用。
五、用户体验设计与实现——先定义用户体验再动手开发
- 应该并行的工作:需求调研和产品设计(即用户体验设计);开发与测试。
- 不可并行的工作:用户体验设计和软件开发——用户体验设计应该在软件开发前完成(除非开发要开发大量后台基础软件)。
原因:一旦进入开发阶段,再修改设计思路非常困难,成本太高;且前期的架构极大制约后期的开发工作;打击开发的斗志,增加团队压力;用户体验设计的验证需要尽早、反复进行(一两天几十个点子)。
产品开发可以分成多次迭代,但用户体验设计却(需要连贯)不能拆分。设计师必须全面、连贯地看待用户体验,考虑用户使用习惯。用户体验设计至少需要一两周时间。
六、定义基本产品
不再试图定义最终产品(以免工期预期出错,后期不断削减功能或延长工期),而是定义只满足基本要求(价值,可用性,可行性)的产品。
流程:
- PM和设计师合作设计产品的高保真原型图(只具备实现商业目标的最基本功能要求,以及良好的用户体验和吸引力)
- 邀请开发人员协助分析可行性,估算时间成本。
- 请真实用户验证产品原型,保证用户需求得到满足。
- 一旦基本产品确定,通过了目标用户的测试,就不可能再削减任何功能(如果还能削减,说明你定义的不是基本产品);一旦进入软件开发环节,PM就不能再随意修改设计。
如果开发时间估计过短?
只能延长工期,不能削减功能。
行动:
设计产品时一定要考虑哪些功能是最重要的,争取设计出只满足基本要求的、不可削减的产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