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说到:在“你为什么要学习”这个问题上,东方人更倾向于将学习作为一个工具,用来报答父母、赚钱、赢得社会地位等;而西方人更倾向于通过学习让自己得到成长。
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很可能受其文化的影响。比如,东方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人不是作为单独的个体而存在,是作为家族、地区、国家的一部分而存在。在这样的文化中,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家族、为了国家。
文化,不仅仅体现在我们的语言、行为等方面,还体现在我们的学习上,影响着我们的学习目的。但具体是怎么影响的呢?儒家文化是如何影响人的学习?与孔子所生活的时代相比,我们的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看到学习的方式为什么还是如此的相同?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那文化,除了影响我们的学习目的,还影响我们的学习方法吗?
二、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回顾那段在校时光,我们一般是怎样学习的呢?
中国课堂 西方课堂第一种课堂,老师在台上讲,学生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上课是老师传递知识的过程。
另一种课堂,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提问,每个学生获得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或者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
第一种课堂,在东方比较常见;第二种课堂,在西方比较常见。
在第一种课堂中,我们学习的方式,主要是听老师讲;我们学习的内容,主要来自于书本;而考试一般考的是知识记忆(这种知识记忆包括知识内容的记忆,也包括解题方法的记忆。)。也就是说,需要我们达到的目标是,记住已学的知识内容或方法。
在第二种课堂中,我们学习的方式,主要是与同伴讨论问题;我们学习的内容,来自于书本,但不局限于书本。
同样是学习,为什么东方人和西方人差别这么大呢?为什么东方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出奇的一致,西方人也相同呢?
三、我们的学习方式为什么是这样的?
这其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无论是在非洲的犹太人,还是以色列的犹太人,或者是欧洲的犹太人,他们的学习方式都是问答。即同伴之间相互提问,然后各自发表见解。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文化影响人们的学习方式。
当我们回到犹太人的根源,犹太教法典,发现法典不是记载绝对真理的书,而是以提问和答辩形式构成的书。书的内容记载有名的拉比们争论的内容。所以更确切的说,它是一本讨论指南。
书所传递的不是真题,而是一种学习方式——讨论。每个人都可以对这个主题发表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没有确定的答案。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是犹太人获得知识、理解知识的来源。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你的看法得到了修正和发展。这种提出问题进行讨论的方式,历经千年流传至今。
犹太人在讨论(这两个人可能相互不认识,只是碰巧坐在一起而已)而东方人,以中国为例,我们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那儒家的经典又是怎样影响我们的学习方式呢?
儒家经典《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这种言论大都没有推导过程。在古代,《论语》作为经典,是不可置疑的。
虽然在《论语》中,有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倡学习与思考并行。但在古代私塾中,对经典大都以背诵的方式进行。因为古人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种学习方法一直传承至今。
我们从犹太人和中国人的最古老的典籍出发,发现我们的学习方式与古人竟然惊人的相似。那这种典籍,或者说这种典籍背后的文化是如何传递到现在的呢,又是如何影响今天的人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四、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学习?
对比西方的学习方式,我们东方人哪些地方需要进行完善?应该怎样完善呢?
【未完待续……】
附录:文章思考来源于KBS纪录片《学习的人》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3959550/?p=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