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通解:大自然虽然没有言语,然而它的规律性是那么的真实。古人通过类象掌握知识,通过观察云雨的无常性,也认识到人自身的无常。不止认识到肉身的无常性,也认识到思维与行为的无常性,和可塑性。所以老子说:合于大道规律,大道也用道成全他。合于德的规律,德也成全他。合于失的规律,失也成全他。这是把规律用拟人化的修辞方法生动地讲述了出来。
这个德也就是得,人的无常性表现在生命的得与失,和对外物占有的得与失上。人是社会性的,只顾自己得失,不顾他人得失,就会被团体排除出来。知道自己得失从而推己及人就是德,分开来说,对上即忠,事亲即孝,爱幼即慈,对友即信,对大众即仁。你讲德,社会也以德回报你,所以说守德才能得到。不遵守得的规律,合于了失的条件自然就会失去。无论愿不愿意,得失终究是因条件而存在,并不仅仅只是欲求的存在。
认识不清大道,认识不清自己,对这个世界和身边的人只有懵懂的认识,是建立不起生命的自信的。对人对事不了解,不相信自己的判断,也就难以相信他人。这就是自信不足,则不信人。同样,懵懂的认识也就形成不了内在的价值观。这样没有内在的原则,语言和行为就无法一致,也就难以建立起信任感,获取不了他人的信任。这就是诚信不足,不被人信。古文精简,在理解时容易产生歧义。这句“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两面解释都可以说的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