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没有书写什么日记,或者说是总结。
感觉自己是故意的,或者是说潜意识中间就是不想写,意识层面是想要完成的,因为觉得还是要完成这个比较好,但是潜意识层面就是为什么一定要写啊,写那么多,感觉也是没有什么长进啊。为什么不可以休息一下呢。
所以行为层面表现出来的就是看这个舞蹈风暴这个节目后就已经晚上十一点多了,所以客观的解释就是时间太晚了,所以没有写,不过,现在好的一点就是没有写就没有写,不想太给自己太多的解释啊,为什么要找这么多理由呢,难道就不能容许自己懒一天吗。
理论上我们应该是分析一下,这个潜意识背后的原因啊。
因为这也是自我分析的原因,一般情况下分析到最后就会上升到一个身份问题的时候其实就是差不多了,因为我会涉及到我们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是想要回答我是谁的问题。这些问题其实都是人生的终极问题,其实都是比较难以回答的啊,当我们没有自我的时候,我们会渴望在外界的回应中去定位自己,但是如果我们自己的内心足够强大的时候,我们会知道,能够定义自己的只有自己,而不是外人,这两天读这个《圈层突破》又让我想到了这个关于人生的境界或者是格局。
第一层我们是向外求,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所以,我们要在与外界的互动中来定位我们自己。
第二层是向内求,就是我们自己对于自己有足够强的认识,或者是说我们不以别人的诊断来看待我们自己,我们知道我们是谁。
第三层是自由,这个时候,我们知道我们拥有的一切都是会消失的,这个时候,我们就自由了,因为这个时候,我们不在追求什么,不管生活带给我们什么,我们都会接受,并且享受这个过程,因为我们知道生活不会全是开心,而伤悲自然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没有了分别心,我们就做到了自由,什么我们都可以接受而且什么我们也会放下。
现在越来越喜欢这个生活中的三分类法了,
比如就有人这样说,我们产生痛苦的根源大约也是三种。
一种是爱而不得,我们喜欢某一个东西,但是又得不到,为了表明这种痛苦,其实有时候,有许多的文学描述,比如你会暗恋一个人,比如你会关注某一件物品,但是却只能在大商店的柜台中,暗暗注视。或者是说,我们常说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千山万水,而是我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一种是得而怕失,就是你其实已经拥有了这个东西,本来你是很开心的,可是你却害怕失去它,这样,这件东西,也可能就会成为你痛苦的根源。我们常说的患得患失,比如你突然拥有了一笔财富,总是会觉得,有人会偷走它,或者是说你其实有一个让人羡慕的工作,但是岗位竞争激烈,你总是觉得,也许明天就会有人代替你。
还有一种是失而难忘,其实你自己失去了,但是你一直无法忘情,所以你一直让自己活在过去中,如果要举一个例子,我其实可以想到的就是祥林嫂,见了别人总是会讲自己孩子的故事。呵呵,
再简单一点就是 拿不起, 拿不久,放不下。
这样简单的分类就是会让人比较好记,应该也是好操作一下吧。
还有一个人生的层次分类就是用这个学习剑术的过程来举例的。
第一层,就是练剑,因为自己技术不精,所以需要不断地练习,不断地精进自己的剑艺。
第二层就是比剑,就是练习了一断时间,为了证明自己就是要不断地与人比赛,通过打倒别人来证明自己。
第三层就是挂剑,这个时候,全世界都知道你是一个剑术高手了,你不需要证明了,你就不需要将剑带在身上,可以挂在家中了。
所以,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你在那一个层级上,就做那一个层级的事情,不要越级,不然你也会痛苦的。
人类的心灵成长过程,其实也是可以分为三个过程。
第一层,一元关系 新生儿刚出生以后,其实是和这个抚养者相联系的,所以也有人不存在新生儿这个单独的个体,一定是有抚养者在场的,这个时候的关系其实是一元关系,或者是我们称为共生关系的。
第二,二元关系 我们这个时候,其实也称为母子关系,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会明白,原来自己是自己,妈妈是妈妈,他们是不一样的,这个时候,孩子的自我出现了,知道有一些东西是我的,而有一些东西不是我的。
第三 三元关系,这个时候,孩子开始知道,除了妈妈还有爸爸,还会有许多人,如果孩子的心理是健康的,我们最终都会走向三元关系。
其实简单讲,这也可以概括为三个递进的词吧,
我 我与你 我、你、他
所以呢,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这个理论就比较有效,我们常说换位思考,其实只考虑了二元关系,其实还是不够的,我们应该还有站在第三方的位置上去思考,这个也可以概括为三个词,
我好,你好,大家好。
这样写写觉得自己对于这个分类其实是有了更多的认识,不知道是不是会让自己的人生就得更好一点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