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灵公因不给大臣喝甲鱼羹而被弑,食指大动真的能预测美味吗?虽是以臣弑君,弑君者却安然无恙,郑国也没引发动荡。楚国为何给郑国送鼋?此事背后隐藏了太多春秋时期的潜规则。染指于鼎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博弈?
楚国送给郑灵公一只鼋,郑灵公让庖厨烹煮。大臣子公和子家正要觐见,子公食指大动,子公告诉子家,往日出现这种情况,我都能品尝到珍奇的美味。二人入殿后看见厨师在解割大鼋,相视一笑。郑灵公问他们为何笑,子家便如实相告。煮好之后,郑灵公召集大臣们来品尝,唯独不给子公。子公大怒,将食指伸入鼎中蘸食鼋羹后离开。郑灵公声称一定要杀了子公。郑灵公还没动手,子公倒是先联合子家动手了。
原本子家是不同意的,即使是牲畜老了,都不会轻易杀掉,何况是国君呢?子公则说,你要是不和我联手,我就污蔑你要弑君,子家只好答应了。最终郑灵公被弑。其实郑灵公要是真的想杀子公,当场就可以动手,这说明郑灵公当时也不过是说气话罢了。郑灵公显然是一时来了逆反心理,图一乐,可结果就是在子公看来他被羞辱了。子家就曾因为相似的事件捡了便宜。子家打败宋军,俘虏宋军主帅华元,则是因为华元分羊羹的时候忘了给车夫分,结果车夫驾着车直接把华元送到了郑军之中。
接下来和谐的一幕发生了,郑人想立灵公之弟去疾为君,但去疾推脱了,于是立郑穆公的庶长子为君,是为郑襄公。郑襄公即位后想铲除子公的家族,可公子去疾却说,如果要铲除子公的家族,那我便离开郑国。郑襄公作罢,还封子公家族的人为大夫。郑襄公也没动子家,直到子家去世,才驱逐了子家的家族,也并没有伤害他的家人。郑国在这次风波中是平稳过渡的。子家与子公当时是郑国的上卿,是执政大臣,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能弑君。公子去疾也是不想引起动荡才为其求情。
春秋时期“弑君三十六”,在当时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当时晋国执政大臣赵盾才是实际意义上的晋国之首,郑穆公时期,晋国攻郑,子家直接写信给赵盾说明原因,而不是去求见晋君。何况在郑国之前的历史上,还出现了国君为躲避权臣而出逃的先例。从当时的大环境来看,国君即使没做错事都有被害的风险,何况若是有了失德之举,更是让权臣师出有名。
楚国在这个事件中送鼋引起了连锁的反应,实际上这是楚国对新上位国君的试探,看他是亲晋还是亲楚。郑国夹在晋楚两个大国之间,左右摇摆,郑穆公早年间出逃到晋国,受到晋文公的帮助而成为太子,所以郑穆公偏向于亲晋。在郑穆公生命的最后一年,楚国攻郑。也就是说刚打完郑国没多久,郑国换新君了,楚国则是表示一下友好,看看新君对楚国是啥态度,只是没想到因为这只鼋,郑灵公在位还不到一年就被弑。郑襄公也是继续亲晋,结果差点被楚灭国,只好降楚。
至于食指预测有美味,更可能是因为以子公的身份和势力早就知道了楚国送来了大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