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菊与刀首页推荐
刻意练习之方法小论

刻意练习之方法小论

作者: 光华同学 | 来源:发表于2017-03-26 20:02 被阅读31次

    懂了那么多道理,可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尝试过很多行动,却唯独没有尝试行动本身。

    埋头苦干,一个人瞎琢磨,功夫怎么也不见长。

    前人的经验,知识的阶梯,你非要一个人从第一阶开始爬,巨人的肩膀为什么不用?

    昨天我重点把“刻意练习”的有效性以及其理论的科学性讲清楚了,接下来就得详细介绍一下这套方法论的操作性了。

    先来区别一下刻意练习与一般的娱乐消遣:

    在《刻意练习》这本书里重点讲了美国国父富兰克林的例子,这是在美国最早被称为天才的人,因为富兰克林小时候家境特别差,就没怎么上过学,完全称得上是自学成才的这么一个人,关于他一生的成就很多人知道,各种头衔、标签。

    富兰克林有一个嗜好,就是喜欢下国际象棋,他下这国际象棋的时间肯定超过上万小时,甚至几十万小时,但他却一直没能成为一流高手,这是为什么?

    原因就是他对下国际象棋这件事并没有刻意练习,只当作一种休闲活动,没有专门请一过比他厉害的人做教练,也没有去记录每次棋局的变化。

    但是,他成为了文学家,是写作的高手,因为他在写作这件事情上进行了刻意练习,《富兰克林自传》中,他童年时期还在出版社当小伙计的时候,就每看完一本书后,自己根据大脑记忆里的意思进行模仿着写一遍,然后与原书进行对照,发现意思表达不精准,用词不恰当的地方再进行改,这便是刻意练习。

    所以,在国际象棋领域他就只是个业余选手,而在写作领域成为了文学家。

    在《异类》这本书里还举了披斗士(The Beatles)乐队的例子。

    The Beatles

    作者说他们是因为做了上万场的演出,所以才成为最优秀的歌手(用于说明“一万小时定律”)。

    但埃里克森在《刻意练习》这本书针针对这个说法进行了纠正,我们想想,演出是刻意练习吗?频繁的演出真能提高他们的水平吗?

    我记得Beyond乐队有一首歌叫《俾面派对》,讲的就是他们有了一定名气之后被邀请参加各种派对,演出,以致于变得浮华,没能够静下心来练习、录音、拍电影,后来才“逃”到日本去的。

    而细看披斗士一场场的演出,也并没有发现他们的水平在上升,甚至早期的演出水平更高,后来因为次数多了,人也疲乏了,水平反而不如开始,其实,演出是在自由发挥,甚至是在享受,并没有刻意练习。

    埃里克森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披头士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写歌厉害,他的刻意练习是在写歌这个层面,他们用了大量的时间编曲,遗词造句,写出了反应那个时代真情实感的歌曲。

    刻意练习需要做到以下4点:

    1,具有明确的目标(goal)

    最好能把你的这个练习单位时间内量化,达到可衡量。量化、可衡量,其实讲究的就是一个严谨性,业余选手不需要这个,但专业选手一定需要讲求“严谨”二字。

    拥有明确的目标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不会让你在犹豫徘徊中耽误时间、浪费精力,且使你不容易被不相干的事所干扰。

    2,专注、聚集(focus)

    为什么很多自闭症患者都很容易在某一方面变得特别“天才”,就是因为专注,在练习的过程中需要心无旁骛,把所有的心力都投入其中。

    3,反馈(Feedback)

    为什么很多减肥的人,家里一定要有一台秤,就是因为需要知道体重降了是因为什么,升了又是因为什么,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反馈是特别重要的一环,你要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如果比较专业的训练,你一定需要找到一位导师。

    4,不断地挑战,走出舒适区(challenge)

    这里普及一个概念: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舒适区就是你无须努力就可以做到的地方,形成下意识习惯了;恐慌区就是你怎么都够不足,你会觉得不可能,甚至会伤害你,打击你的地方;而学习区就是你够得着,但又觉得还很吃力的地方。

    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从一个又一个舒适区走进一个又一个学习区。

    ​智商和天才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科学家的平均智商可能会比普通人高一点,但是在科学家当中,获得诺贝尔奖的智商,并不比其他科学家高,甚至有些还比其他人略低一点,这是统计的结果。而目前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下国际象棋的人的智商比普通人高出多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刻意练习之方法小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wik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