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圣贤智慧集
王阳明《传习录》下201——良知是全体之知

王阳明《传习录》下201——良知是全体之知

作者: 无住居士 | 来源:发表于2017-09-19 07:24 被阅读227次

201

原文直解

黄以方问:“先生格致之说,随时格物以致其知,则知是一节之知,非全体之知也,何以到得‘溥博如天,渊泉如渊’地位?”
先生曰:“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乃指天以示之曰,“比如面前见天是昭昭之天,四外见天也只是昭昭之天,只为许多房子墙壁遮蔽,便不见天之全体。若撤去房子墙壁,总是一个天矣。不可道跟前天是昭昭之天,外面又不是昭昭之天也。于此便见一节之知即全体之知,全体之知即一节之知,总是一个本体。”
以下门人黄直录。

【直解】黄以方问:“先生格物致知之说,提出随时格物以致其知,格一物致一知,知只是一节之知,而不是全体之知,如何能达到‘溥博如天,渊泉如渊’的境地?”
先生说:“人心就是天,就是渊。心之本体无所不括,原本就是一个天,只是因为私欲障碍,才把天之本体失去了;心之理无穷无尽,原本就是一个渊,只是因为私欲阻塞,才把渊之本体失去了。现在念念致良知,将这障碍阻塞一齐去尽,本体复原,便是天、渊了。”
先生然后指着天说:“比如眼前的天是昭昭之天,眼界之外的天也是昭昭之天,只是因为被房子和墙壁遮蔽,便看不见天之全体了。如果拆除房子墙壁,便能看见整个天了。不可以说眼前的天是昭昭之天,外面的天不是昭昭之天。因此,一节之知就是全体之知,全体之知就是一节之知,都是一个本体。”
以下门人黄直(字以方)录。

笔记

如果致知,致的是知识,那确实是一节一节的。如果致的是良知,那便是一通百通。关键要明白格物致知是在事事物物上致吾心之良知。

相关文章

  • 王阳明《传习录》下201——良知是全体之知

    201 原文直解 黄以方问:“先生格致之说,随时格物以致其知,则知是一节之知,非全体之知也,何以到得‘溥博如天,渊...

  • 善恶本无义

    王阳明在《传习录》里道: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大致意思是

  • 四句话教你如何应对起心动念

    今天听到了王阳明在《传习录》的四句话: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然后引...

  • 听书《王阳明哲学》之致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 王阳明的“良知”,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闻见之知”,而是“德性之知”,那么“闻见之知”是否可以统摄“德性之...

  • 共感、无身——心理疗愈妙方

    王阳明说:致良知。为什么要“致良知”?“知”有“六欲”产生的“理性之知”(眼见之知、耳听之知、鼻嗅之知、舌...

  • 王阳明之善恶良知

    王阳明名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来自于王阳明的王门四句教,良知是...

  • 【《传习录》摘要4】王阳明的思想——致良知

    【《传习录》摘要4】王阳明的思想——致良知 王阳明曾言及:“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致良知的思想可以在...

  • 2018-12-12《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读后感

    王阳明先生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四句教即致良知,良知就是天理,...

  • 知行合一王阳明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 南怀瑾老师曾提到过王阳明的一...

  • 万物一体

    阳明心学的核心就是心(良知),什么是心?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阳明《传习录》下201——良知是全体之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wjn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