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个体获取知识的方式很多,阅读仍是一种最主要的途径。手机、网络、电子阅读器等都是可以利用的工具,十分便捷。然而,通过手机、网络等渠道阅读虽可获取大量信息,却是一种浅阅读,要进入深阅读,进而达到思考、创新层次,还是纸质文本最佳。
古人阅读之前,得焚香净手,将书本看得十分神圣。“敬惜字纸”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美德。忙碌而讲究效率的现代人难有完整的单元时间,做不到这一点了,所以,人们常利用等车时分,就餐、乘车、乘机空隙,“见缝插针式”地阅读。而我最喜欢的方式则是躺在床上阅读,这样可以身心放松地进入到一种类似“气功”的状态之中。
明代诗人于谦在《观书》一诗中写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经常阅读,自有一股萦绕身心的别致“书香”,像不会枯竭的丰盛水源、盛开不败的鲜花绿柳。因此,阅读不能有太多的功利心,它是心灵的一种需要,是充实生活、引导灵魂前行的一种方式。
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礼义不交于胸中,便觉面目可憎,言语无味。”由此可见,个人的气质、品位,取决于读书的多少。一个技术型人才,如果没有专业之外的人文阅读,很难说他具有多高的文化修养。
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讲究刨根究底。就像农民收获花生和红薯,循着地底的根须,一挖一刨,一拉一扯,就是一大串,会有一种溢于言表的丰收喜悦。阅读也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个循环往复就是人们常说的精读。有定评的经典作品都经过了时间的沉淀与筛选,有着最伟大的思想,最丰富的内容,最高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思想巅峰。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情,是一种长期的进无止境的自我教育。说到底,阅读就是人生的一种修炼,与成长、成才、成功相伴,修炼到家的便可“得道成仙”;舍弃这种修炼或偶一为之者,只能是黄庭坚所说的“面目可憎,言语无味”之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