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Schopenhauer und Die wilden Jahre der Philosophie
。。ISBN: 9787520191555
。。内容简介。。
正如作者所说,这部传记是“热爱哲学的宣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哲学家的传记,而且是将传主放在了那个“哲学的狂野年代”的背景之中,在叙述叔本华平淡而不乎凡的一生的同时,也将其哲学与其他的前辈或同时代哲学家一如康德、费希特、谢林、浪漫派哲学家、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的思想放在一起考量。叔本华作为历史理性的怀疑者、悲观主义的哲学家,与乐观向上、高歌猛进的“狂野年代”格格不入,因而注定了默默无闻、知音难觅。书中既有生动的叙述、饶有情趣的逸事穿插,又有纵横捭阖的哲学比较、严谨的思辨。因此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单纯的记述生平的传记,面且还是一本思想的传记,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本哲学史著作,它的价值也正在于此。正是由于这本传记,作者一举成名,也正因作者的生花妙笔,叔本华再一次赢得了读者的关注。
。。短评。。
#
当叔本华开启批判哲学之路时,欧洲处于战火的阴影下,学人们纷纷在乱世中弄潮,借时事变化打开政治学领域的延伸和跨界,时他却将时代风云抛诸脑后,完全退居于自我,沉浸在精神世界的探索。时代的哲学自以为已经超越了康德,依附于黑格尔麾下之时,叔本华却选择了回归康德,重新思考意志的本身。他主张“哲学将存有,而哲学史将封闭成一体”,哲学摆脱实际问题的束缚退回自己的自由领域寻找真理。作者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曾著有大量学人传记和哲学著作,如实又形象地写出了我曾阅读叔本华的感受。正是如此特立独行而遗世独立,内向而丰盈,优美而富有神秘感。可能得益于作者优雅的文笔和深厚的学识,阅读他的著作总有种杂谈和散文、故事和纪录并存的独特感受,有些关要处,突然宕开一笔,带人回溯数千年历史长河,心游万仞后再举重若轻地收束,了不起。
#
他的问题是:如果不存在预先设定的意义界限,不能保证意义一定存在,那么人怎样才能生活呢?于是他便试图过一种没有保障的生活……
#
对叔本华而言,本书像是一个祛魅的过程;至于哲学的狂野年代,本书又不如萨弗兰斯基另一本书《荣耀与丑闻:反思德国浪漫主义》。借用钱钟书的名言,你喜欢那只鸡蛋,没有必要非得认识那只母鸡。
#
在柏林生活的最后一年,叔本华曾经有一个梦。叔本华在手稿本中写道∶"为了全面地尊重真实,至死不渝地坚持真实,我要把此事记下来。我在 1830/1831年除夕之夜做了一个梦,梦预示着我将会在今年死去。从6岁到10岁之间,我有一个亲密无间的朋友,我们总在一起玩耍,他与我同年,名叫哥特弗里德·耶尼什,他在我 10岁那年死了,当时我正在法国。在过去的30年当中,我很少想到过他。但是就是在那一夜,我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度,一群人站在田地上,其中有一个成年的、身材修长的男子,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有人向我介绍他就是那个哥特弗里德·耶尼什,此时这个人正向我表示欢迎。" 此时霍乱正在柏林肆虐,叔本华将此梦视为一个警告∶如果不逃离,他就会死去。他和卡罗琳娜 ·梅冬之间的反反复复延缓了他的行程,在与之告别之际,叔本华发现他还是以自己的方式爱着梅冬,因此他还是想带着她一起走。到底逃到哪里去呢? 他选择了法兰克福,没有什么别的原因,就是因为有人告诉他那里"没有霍乱流行"。
#
叔本华是19世纪早期的哲学家,人们往往很容易忘记这一点,因为他的思想直到很晚才产生影响。在其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诞生后,他意识到平生真正的任务算就此完成。随即来到观众面前,却不得不震惊地发现,竟然没有一个人来听。
而在他生命终结之际,人们才真正地找到他,回首往事时,他将自己长久以来默默无闻的生命旅程解释为通向真理的漫长之路。
—— 《叔本华及哲学的狂野年代》第二十四章
#
在临终前不久,叔本华曾说过这么一番话∶"人类从我这里学到了一些他们将永世不忘的东西。"人们确实从他那里学到了一些东西,但是却也忘了曾经从他那里学到过东西。叔本华作为一名哲学家经历了世俗化进程带来的阵痛,失去了形而上学的庇护,失去了最原始的信任。 在他的哲学中,没有"天空静静地亲吻了大地,在繁花映月之中,大地也定然梦想着天空"如此的美景,天空上一无所有。不过在他那里还是能够找到某种形而上学式的惊奇,生命意志不知彼岸为何物,它具有某种赤裸裸的内在性,叔本华对此感到震惊。就在人们纷纷开始逃避到那些新的、可行的"宗教"(自然理性、历史理性、唯物主义、实证主义)中的时候,叔本华正与这些顶替上帝的事物一刀两断。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