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了近的思维:与现实接触。焦虑大多是因为抽象的、概括的想法和观点。应对方式就是:把远的思维调近,也就是正念思维。
思维与语言为载体,学习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就是学习一种新语言。有三条原则:
第一,是用描述性的语言,而不是评价性的语言;第二,问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问题;第三,关注现在能做的事,而不是关注事情的结果。
倾听的要诀
本文进入思维,核心主题是思维是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近日跟一个朋友聊天,发现对方一直走来走去,询问后,对方说:我身体不好,年纪大了,新陈代谢慢,经常便秘。
我说:那你可以尝试吃点香蕉。并把香蕉递了过去。对方接过吃完,又聊了几句。
她在重复,继续说:年纪大了,身体不好,需要多锻炼,不像你们年轻人,身体恢复得快。
我说:可以尝试瑜伽或者冥想。对方说:我年纪大了,做不好这些,也不能像别人那样跳广场舞,因为那看起来很难。
安静下来,认真观察这个对话,我发现了问题。对方有自己的一套自动运行的体系。很难被改变,我们说的内容,在她心里,早就有了答案。
她在用自己的想象,来理解我说的话,理解这个世界。而我呢?我给他提的这些建议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真的想帮助她,希望她好吗?好像不是。

因为我当时根本没有想那么多,我说这些是为了在她面前,显示我很优秀。啊!你看你不知道这些,我都知道。我是多么的牛逼,我是多么的厉害。
其实我们都没有,把自己的心神,沉浸到对话里,都是在自说自话,虽然看似在聊天。然后就是陈海贤老师的第一个金句:
倾听的要诀,就是知道其实很多事你并不知道。
我的心理,没有问题,只有答案。我听到的永远都是,我自己心里想的那些东西,不断重复不断重复,对方也一样。
思维的进化
之所以用倾听就开始,是因为它和思维的发展规律非常像。
禅宗有个说法,形容思维的不同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重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陈海贤老师说:如果人认识世界和自我的方式,也能以这种螺旋深入的形式发展,那他的思维,就是一种有弹性的思维。
这让我想到学心理学,学到自恋这个概念。初学时,我以为自恋是很好的,因为自己喜欢自己。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快乐开心的事。
接下来知道,自恋会蒙蔽自己的双眼,看不到周围的其他人。会无意识的打压别人,以满足自己的自恋。甩锅给队友,觉得之所以会输,都是因为队友不给力。

而且会有自恋型暴怒,当发现事情不符合自己的预期,就很容易愤怒。这种愤怒像排山倒海一样,很容易把一个人吞没。如果你去认真观察争吵,会发现里边都有自恋型暴怒的影子。
最后,自恋是人的根本动力,人能做出这些成就,自恋是背后强有力的推动。也就是说人首先爱自己,才能爱别人,不要相信那些所谓的无私。那是违反基因和常识的。
我发现我对自恋的学习,也经过了三重境界,第一重是看山是山,第二重是看山不是山,第三重是看山还是山。
陈海贤老师对知识一样有三重境界,我觉得非常值得引用,以下是原文:
第一重境界,就是把知识当作绝对真理来学习;
第二重境界,就是知道它是有错的,所以批评它、排斥它、不接受它;
第三重境界,就是重新把它当做知识来学习,既知道它有局限性,也知道它对你有用的地方在哪里。
这里陈海贤老师举的是自己的例子,说他青春期时,一直觉得自己是敏感内向的,对这个标签毫不怀疑,这是见山是山。
学了心理学之后,他开始找些例外,发现自己和好友在一起,是放松的,很享受朋友倾听自己,这就是见山不是山。
可有一天,他觉得很累,想休息一下,发现读者们也接受了这个标签,就是敏感内向。这时他不会因为有这个标签而有心理压力,相反会认同敏感内向。这是见山又是山的第三重境界。
能认识到自己了解的是局部的知识,这很重要。因为既然是局部的知识,那局部以外的部分才会显得分外迷人。你会想那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呢?
这就为进一步的探索,留下了空间,而这个探索的空间,其实就是你思维发展的空间,也是你自我发展的空间。
我想起了哥伦布探索新大陆之前,欧洲和中国的地图。在欧洲的地图上,你会清晰的看到欧洲哪个国家,周围是海洋,海洋之外是什么?上面写的未知。

而你看中国的地图,所有都是已知的,没有未知,只有夷狄,不值得探索的,充满了傲慢与偏见。思维的成长和进化,就是承认自己的限度,并继续探索其他的可能。
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思维对环境有两种基本的适应方式:一种叫同化,一种叫顺应。
同化就是,用脑海中已有的东西去,理解新发生的事,把新发生的事修改之后,符合头脑中原有的认知模式。
顺应是指,我们不改变这些新事物,而改变自己的认知模式,去适应这些新事物。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自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那你体验的丰富程度来自于什么呢?来自于别人的想法。
因为每个人不同的经历、知识、情感,所以每个人的想法也千奇百怪。而这些千奇百怪的东西,在进入你的自我和世界,这丰富了你的体验。
陈海贤老师的总结:
倾听的要诀,就是知道很多事其实你并不知道。
学习知识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是把知识当作绝对的真理来学习;
第二重,是知道它是有错的,所以批判它、排斥它、不接受它;
第三重,是重新把它当作知识来学习,既知道它有局限性,也知道它对你有用的地方在哪里。
谢谢您的欣赏,期待在留言区看到你的样子。关注我,认识自己,理解别人,这个世界很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