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一个星期没有时间写自己了。
但今天在归类文档的时候,却意外发现自己这一个星期在电脑上敲了近10万字。
我惊诧于自己的瞎编能力,更鄙视自己明目张胆说谎的勇气,吐槽自己每天都在不停地重复着,重复着。
今日,终于完成了档案编订,坐等上级验收。
我感觉自己已经被掏空,等把最后一个档案盒装好后,我已经开始生出困意,在办公室沙发上摆出了“葛优瘫”。
一学生进来,看到我:老师,你很累吗?
我:还好,就是有点困。
学生:老师,这个星期你天天在电脑面前坐着,就是为了这一大排档案啊?
我:是啊,迎检。
学生:去年不是检查过吗?今年还要检查啊?
同事答:去年检查的是前年的,今年检查的是去年的。
学生:每年都要检查吗?
同事:是啊,每年都会这样做一次。
学生:那就把去年的拿来稍微改一下日期今年又用呗?
同事:不可以,要那样肯定不过关。
学生:但这不是重复劳动吗?有什么意义?
同事:肯定有意义啊,没有意义怎么可能去做它呢?
学生:我不明白到底有什么意义?
我:事须渐修!
同事:你看,你们老师累了一个星期,都累来又悟出道理了!
学生:我不明白!
我:很多事情想要做好,不是一次就可以尽善尽美地。做事一再地重复再重复,在重复中吸收和总结精华,然后再去运用。真理就是这么来的,专家就是这么来的。
学生:太高深了,还是不太明白,重复做,意义并不大啊。做完了,总结一下,好的继续发扬,差的下次注意不就好了吗?为什么还要一次又一次的重复。
我:举个例子,数学老师给你讲一种题型,讲完了是不是会出同类型不同数据的应用题给你们做。你是不是觉得越做越觉得这个题很简单?做得同类型题越多,做到最后,你自己感觉提笔不用动脑都可以完成?然后老师加大难度,你感觉自己好像也可以比较轻松地完成?
学生:是。
我:所以啊,重复做事,跟做题一样啊,做的多了,总结出其中经验了,即使遇到比这个难度大一点的,感觉也没那么难了。
学生:哦,原来是这样。
我:我问你,我们在一条凹凸不平的山地拉车,不停地往前面走,你觉得车速是越来越慢还是越来越快?
学生:越来越慢啊!因为山地拉车,消耗的体力越来越多,最后没有力气,车速就会变慢啊!
我笑了:错了!可能最开始我们拉车很吃力,车速会很慢。开始在拉车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如何去避免坑洼,怎样让车保持平衡,越往前走,你会开始学会规避这些阻碍,自然会越来越轻松,车速就会越来越快,到最后感觉就像上了高速!
学生想了一下:明白了,老师!
同事:你看,跟你老师对话,真有意思。无形间又学会了一个道理!
学生问:老师,你刚刚给我说的是什么来着?事须怎么?
我:事须渐修!事情需要渐渐地去修为它才可以做得更好!
学生:哦!我要去把这个写下来,这周末的随笔我就准备写这个了!
学生说完,转身走了!
同事:后面的那句“理应顿悟”你怎么不跟他说了?
我:他太小了,能明白“事须渐修”恐怕都要好几年,你再给他讲“理应顿悟”他恐怕连前半句又丢了。
其实,就算在引导这些学生的思维境界上,我们也是在遵循“事须渐修”,而无法让他“理应顿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