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读王勃,最多的应该是那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尤其是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深深地道出了对有人的深情厚谊,传唱千古。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极力劝诫,尤显乐观豁达。
然而,今天读到《别薛华》,却是另一番感受。“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送了一程又一程,面前有多少荒寂艰难的路。当友人踽踽独去,沿途问路时,心情又该是多么地惶惶不安。穷路凄孤送挚友,把悲苦的心情,渲染得十分真切。但是,它又不仅仅是作者,也是远行人——薛华心情的真实写照,语意双关。在这迢迢千里的行程中,惟有一颗悲凉失意的心作伴,这简直会拖垮人生不过百年的孱弱身体。王勃早年因“戏为檄英王鸡文”,竟触怒了唐高宗,从此不得重用。此诗是王勃入蜀之后的作品,时年仅二十出头。仕途的坎坷,对于王勃这样一个少年即负盛名,素有抱负,却怀才不遇、不得重用的人来说,其感慨之深,内心之苦,是可以想见的。所以,其实也是作者在短短的人生道路上所亲身感受到的切肤之痛。你我的心情,都像浩渺江水上漂泊不定的一叶小舟;而生活呢,也是一样的辛酸凄苦。这一方面是同情与劝慰对方,一方面也是用以自慰。离开的人,还是留下的人,彼此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就如杜甫《梦李白》的“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而这篇在诀别之时,断言彼此都将互相入梦,既明说自己怀友之诚,也告诉对方,我亦深知你对我相思之切。
这首诗,读来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应该是和作者在政治上屡遭挫折,未能摆脱个人的哀伤情绪有关。
读诗即读人,是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