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读苏词吗?”
“不,我在读的,是苏轼。”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初读时便想:“做个闲人”——这不就是逃避现实吗?
是的,这时的苏轼,的确是在逃避。但逃避有多种方式,他却选择了消极逃避中最积极的一种——先感伤,再释怀。
遇到困难时,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人会做出的选择,不是吗?
试问,谁不曾有过失意?纵观古今诗歌,恐怕也只能找出来李白一人。他仿佛从来没有过烦恼忧愁,永远活在自己的生活中,或是活在自己的醉梦里。
但若是读过了诗,再去读史,李白,真的没有过不顺遂的日子吗?
并不,只是他没有写出来罢了。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
所以他才是谪仙人,在他的诗中,他自己就已经不再是一个人了,后人眼中,更是如此。
诗中酒中,李白就是神仙——一个贬谪到人间的仙,一个在凡人之中百无聊赖的神,一个为锦绣盛唐增光添彩的——酒仙、诗仙。
然而苏轼是“人”。作为一个不吐不快的人,他从来不会讲自己不想说的话,从来不去写自己不愿做的事。
没有假装坚强,更没有迎合他人。子瞻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写在诗中,不虚伪,不做作,敢失意,敢乐观。
如果说,李白的诗中诞生了一个神仙,那么在苏轼的诗词中诞生的,就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我想称他为“东坡”,但更愿意称他为“苏轼”“子瞻”。因为“东坡”是一个符号,而这个词汇变成了后人用以排解和释怀的代名词,它已经不再是人。
多少后生学着他的哲学,再将其套用到自己的困境中,以为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又有多少人学成了呢?
都是因为他们把苏轼看成了“东坡”,他们把他看成了一个死板的符号,没有生命的公式。
本想学着子瞻的样子去释怀,到头来只能倍加伤感。只是他们却错学成了“东坡”。
而“苏轼”才是这个值得后人去学习的“人”——不是神仙,更不是什么符号。
苏轼,他一直与我们一样——呼吸着相同的空气,饮着相同的水,望着相同的月。
试问,我们谁不是行走在漫漫历史长廊中的匆匆过客?
——说直白点,我们谁还不是个人了?
人要学人,人要做人。人生是逆旅,而不是一道数学题。
也许一个公式,能够解决理科运算,但它们再怎么堆砌,也组不成一个人。
我们贴再多的标签,也无法还原一个“苏轼”,不是吗?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做人不难,但在自己笔下的诗词中“做一个人”,实难。
听上去有点颠覆三观,对吗?
那我先来问一个问题吧——写诗是为了什么?
你会回答得理所当然:排解心中的苦难,或是分享自己的喜悦。
诗歌,就像是古人的“朋友圈”。
然而事实上,很多文人墨客都只会将自己最强烈的感情融入诗词,而忽略了身边的一些小确幸和小情绪。
如果真的用“朋友圈”来比喻诗坛的话,我可以直接给你打这么一个比方——
当你在抱怨“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时,苏轼会晒自己吃不起羊肉却把猪肉给炖得鲜美肥嫩的照片。
当你在模仿苏轼学厨艺并东施效颦地发了朋友圈时,苏轼却从自己的食材中悟出了清欢之味的真谛,并且大肆炫耀了一番自制的美餐。
当你在寒冬中看到了热情似火的红梅,并学着摄影师的样子,与凡夫俗子们一起用清晰度并不算好的手机拍照时,苏轼却已经开始对那随波逐流的“梨花”进行着无情的冷嘲热讽。
你看,大至嬉笑怒骂,小至生活琐碎。
他什么不写?——他什么都写!
他把自己活成了诗,亦把诗写成了人。
若非要用一句比较流行的文艺短句来形容他,最适合的,大概就是这句话了吧——
“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一句话,些许温暖,些许治愈,些许释怀。
是“万里归来颜愈少”,亦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才是东坡,这才是苏轼。
我读的不是一个意象,不是一个符号;
我读的是诗,但又不仅是诗;
我读的是东坡,但又不止是东坡——
是啊,我读的,是一个充满着希望的人,是这个人充满诗意的一生!
这样的苏轼,你,该认识了吧?
联动:【填词】《水穷天杪》
以上内容均为作者个人观点,非官方正解,如有谬误,欢迎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