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在走过一个又一个人生的十字路口的?又是如何在面临人生重大抉择时进行选择的?朋友之间是非曲直你是如何理解的?
一般情况下,会根据我们的三观和自身认知体系进行判断,也会依据自己的判断来决定态度和行为。
那为什么同一件事,在不同的人看来完全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态度。
比如:我认为年轻人应该多多历练,吃一些苦,吃一些亏,甚至消化一些委屈都是成长。而有的人却认为,这些说法都是掌权的人给年轻人洗脑的说话,谁要信,谁就是真的傻。我相信持有这两种截然相反观点的,大有人在,且都能提出自己的论据。
但是我们今天不讨论这个问题,我们讨论为什么相同的学校教育,相同的职场经历,却会出现如此天壤之别的认知。因为人的认知有层次,因为人的判断标准有区别。
在雾满兰江《生命很短,你要做个聪明人》这本畅销书中,有一部分就是讲人的判断行为,书中将人类社会中的判断行为分为六种。分别是:情绪判断、偏好判断、利益判断、规则判断、价值判断与是非判断。
作者认为,人类的判断是从情绪判断开始的,在此基础上逐步成熟起来。
情绪判断,就是由这件事引起的情绪控制了人的思维的一种判断方式,这是一种最为原始且低端的判断方式(我瞎说的)。比如:我家孩子一听说让他写作业,就一张脸拉下来,情绪也不高,瞬间变成一只树懒。一听说出去玩,让干啥都特带劲,空气中都弥漫着母慈子孝的味道。
偏好判断,就是以自己的喜好作为判断事物的依据和准则,与自己偏好一致的事物就头上开花,与自己想法向左的事物就脚底流脓。解释出来以后一看,感觉这种人挺傻的, 可是仔细一想,谁没干过这事,举举手,请收下我的敬意。
大学毕业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还处于此阶段,看见一个“奇葩”的人和事以后,就各种想不通,他为什么会这么干,他为什么会这么说。自从认知升级以后,就见怪不该了,存在即有其合理性。否则,为什么张爱玲会说: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那么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等到我们眼界变得更加宽阔(被现实世界打过耳刮子)以后,我们发现偏好不重要,客观存在才重要。这个时候我们的判断力才开始晋级。
利益判断,就是依据事情对自己是否有利。懂得利益判断是成年人的判断模式,但是利益判断总会令人处于两难境地,类似于零和游戏。
比如:让孩子进行体育锻炼还是多报几个学科培训班?这个就是一个两难选择,基于对自身利益判断的认知,很多人自然选择了学科培训班。虽然我们都能看出来这是一种短视行为,但奈何升学在即,一考定终身,谁都不敢大意。
利益判断得到巩固以后,规则判断就会逐渐形成。
规则判断,顾名思义就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来判断。规则是各种标准的妥协和斗争的结果。比如公司的考核方案,其中包含经营指标,考勤统计,能力水平、工作态度、工作绩效,有的人认为企业以营利为目的,那么考核经营指标没错,出勤是一个职工的基本态度,那么考勤也没错,其他方面也各有理由。最终决定对员工进行以上这几方面的考核就是基于各种思路之间相互妥协、相互斗争达成一致。
经过规则判断的艰难跋涉,最终形成价值判断。作者把是非判断单独列出来,我认为是非判断包含在价值判断中。
价值判断,就是我们常说的三观中的价值观。价值观百度解释是: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的看法。主要是父母老师为我们灌输的是非善恶观念、国家灌输的家国天下观念、社会灌输的公序良俗认知,基本被我们称作“常识”。
你信不信,很多人不知道这些。做事完全没有这些价值观和是非观的指导,一旦是非观和价值观出问题,成功意味着失败,爬得越高,跌得越惨。
等我们经历这6个阶段的判断,才会发现我们的认知已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面对情绪判断和偏好判断的人,我们能够像对待孩子一样宽容,遇到利益判断的同事我们也会友好地等待他们的认知升级,遇到规则判断的大牛,那我们就要和他好好聊聊,学习他如何一眼看到事物的本质,如何利用规则实现自己的目标。至于价值和是非判断,这个就要靠我们自己不断反思、不断提高认知、不断完善自己德行来实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