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402176/8fff433c89b0abc8.jpeg)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尚未杀敌立功,还无法回家。
原诗: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向衡阳飞去的雁群,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赏析:
这首词,用以形容:军人征戍远方或其他人工作在外,虽想念家乡,但功业未成,不愿或不能回家。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此句,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
是啊!白发征人,在关山阻隔、万里戎机之时,怎能不想自己的故乡呢?
每读这首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这首词,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凄清、悲凉、壮阔、深沉,还有些伤感。而就在这悲凉、伤感中,有悲壮的英雄气,在回荡着。
“塞下秋来风景异”,开头第一句,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异”在哪里呢?且听下文:
“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
“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必定飞走不可。
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在写人。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必得坚守在边塞。
下面三句,写的就是“雁去”后的情景。
“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
李陵《答苏武书》中的:“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可作注释。
然而,范仲淹,在这里,却更有一层深意,那就是“连角起”——角,是古代军队里吹的乐器。“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
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
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悲凉,但壮阔,充满力量。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上阕的结句,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
“千嶂”,是写山势,层峦叠嶂,犹如巨大的屏风。“长烟”,是炊烟和暮霭所形成的一片雾气。在“落日”中,边地的孤城及时地把城门关上了。
“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环绕,“长烟”笼罩,“落日”照耀,就不显得那么孤独无靠。它,是坚固的,结实的,严阵以待的。
然而,城的坚固与否,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守它的驻军。
因此,在词的下阕,作者就把边防军人,推向画面中心,集中笔墨,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所在。
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
所谓合情,就是:这些军人,到了晚间,思家、思乡之情就愈加浓烈。这符合生活的真实,令人信服。
所谓合理,就是:正因为他们热爱家乡,所以,他们才更热爱祖国,他们也就不会像雁那样——“无留意”地飞走,而是坚守在岗位上。
不只坚守,他们并不满足于坚守,他们还盼望着打仗,出击打胜仗。
因为只有这样,国土才能完整,边塞才能巩固,边防军人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家乡。
因此,接下来的“燕然未勒归无计”——七个字,就有着深刻的含义了。
“燕然”,指燕然山,就是今天的杭爱山。“勒”,刻的意思。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公元89年,东汉将军窦宪打垮匈奴进犯,乘胜追击,“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
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胜利的代名词。
“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就是: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
这个“计”字很重要,它是计议、打算的意思。可见,边防军人,不回家是主动地、自觉的。
若是把它理解为计策的“计”,那边防军人的不能回家,就成为被动的、无奈的了。这样理解,对边防军人的形象,对全词的意境就都有损害。
“羌管悠悠霜满地”,承上启下,进一层强调边:防军人想家思乡的情绪,并由此,而写出:全体将士忧国的情状和感慨。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人为何不能成寐?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何还在服役?年轻的兵士为国守边为何还要落泪?
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忧,是怨,是愤愤不平。
他们,忧虑国家的安全,抱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愤懑,以致边防军人久住“塞下”,白发将老,却不能退休家园,而年轻士兵,也不能与妻子团圆。
从《渔家傲》全词来看,应当说:情调是悲壮的、感情是强烈的。它是一首古代边防军人之歌,以其英雄气概,扣动着历代千万读者的心扉。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这样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
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疆期间,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反映边塞生活的艰苦,以及表达出范仲淹反对入侵、巩固边防的决心;同时,还表现出了戍边将士们思乡、忧国等复杂的心情。
它一改前词的低沉婉转,尽显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并直接影响到苏轼、辛弃疾等词人:豪放词和爱国词的创作。
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他毕生所作的词,仅有5首流传于世。但好在,只凭这一首《渔家傲·秋思》,就能惊艳千古,也奠定他:在词坛的不朽地位。
(读书笔记)
![](https://img.haomeiwen.com/i27402176/f589ac2ba0c9a54d.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