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全称法宝坛经,记述禅宗六祖惠能行述。目前考证认为主要有四种独立的本子,分别是敦煌本(法海记述,文字质朴,可能为最原始坛经),惠昕本(晚唐惠昕在敦煌本上增删结成),契嵩本(北宋契嵩改编自《曹溪大师别传》),宗宝本(元宗宝改编自契嵩本)。我所读为掌阅宗宝本,因其流畅优美,流传较广。
这个总结分四部分。一是惠能简介,二是佛教用语,三是坛经主旨,四是一些理解难处,并写了一些自己粗略的理解。
总结中会把原文增删编排,这是为了让思想更清晰。每一句话应结合其原文单独理解,否则势必偏差。
一. 惠能简介
惠能是岭南新州人(广州东兴附近),祖籍范阳(大兴附近)。其父亲左迁至岭南。少孤,母子卖柴谋生。一次送柴闻经开悟,问客所诵经及师承。客告知以东禅(东禅法门,也称东山/黄梅法门),资之以往黄梅。行近一月,至蕲州(湖北蕲春县)东禅寺,礼拜五祖。初见问对,言自心生智慧,不离自性等语,五祖认为他“根性大利”。惠能被安排干活,八个多月未见五祖。
五祖一日考校众弟子领悟,命各做偈语,择优传付衣钵。众人为避神秀锋芒未做,神秀做偈不敢呈,趁夜写在步廊。五祖人前说好,私下让神秀重做。惠能听人诵偈,来至堂前,自做一偈反驳。众人惊叹。五祖人前否定,次日私下来惠能处暗付机宜。三鼓之后,惠能入室。五祖密传法,为说《金刚经》,使惠能明悟万法不离自性。又传顿教及衣钵,送惠能暗逃。时惠能年二十四。
(坛经有很多与西游记的联系,比如惠能“獦獠”,悟空“猢狲“。比如五祖以杖击碓三下,暗示三鼓入室,类似菩提打悟空三下。比如五祖怕人害惠能,送他走,类似菩提赶走悟空。比如“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而悟空一个跟头、西行路十万八千里。)
遁走路上艰险重重,终于到广州法性寺。当时僧众在论辩“风幡”,惠能解说“心动”,引得法性寺印宗法师问对,惠能说“自性即佛,佛法不二”,印宗法师为其剃度,从此在法性寺开东山法门,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往为本。时年三十九。
惠能在韶州曹侯村曹溪重建宝林寺(惠能所传也被称为曹溪法门。宝林寺也被称为南华寺),众弟子渐至。法海问即心即佛,法达问《法华经》,智通问《楞伽经》三身四智,智常问见性成佛,志道问《涅槃经》。与行思/怀让(二大弟子)、玄觉(一宿觉)及智隍、方辩等人问对。开示志诚、志彻、神会。
(其时神秀在荆南玉泉寺弘法,说渐教与坐禅净心。与慧安共知名于世。人称惠能与神秀为禅宗南北二宗。)
(神会初见惠能,说“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我看来也很有意思。神会后来辩倒了神秀门人,使得南宗成禅宗正统。)
712年,惠能年七十六,已传法三十七年,知名弟子四十三人。惠能说“自性”、“顿教”法门,以“三十六对”教导弟子论辩解语。八月圆寂。衣钵赐物不传,永镇宝林寺。是为禅宗六祖。其上有菩提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
二 . 佛教用语
智:明白一切事相,决断曰智
慧:了解一切事理,简择曰慧
慈:给与快乐
悲:拨除痛苦
禅:专注静虑
定:也是专注静虑
性:善恶习惯。人性有生善恶业之力,故又称根性
摩诃:大
般若:智慧
菩提:觉智
波罗蜜:离生灭,到彼岸
修多罗:佛教经典
大乘:菩萨法门,救世利他
小乘:小人法门,修身自利
尘劳:烦恼因,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
迁化:死
灭度:涅槃、圆寂
变相:依佛教经典创作的宣扬教义的美术作品
沙门:修佛道息烦恼,剃须除发以期证得涅槃的修道者
沙弥: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7到20岁间的出家男子,亦称息慈
二边:游/无
三际:前今后,或外中内
三毒:贪嗔痴
三学:戒定慧
三业:身口意
三宝:佛法僧
三科法门:五蕴(亦五阴,色声香味触),十二处(亦十二入,外六尘,内六门),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识根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识相
六识:所识
佛三身:法身(法性之体,万法之源。清净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即性),报身(见佛智慧,圆满报身佛,卢舍那佛。即智),化身(佛各种形相,千百亿化身佛,释迦牟尼佛。即行。亦称应身)。
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三善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三恶道)
十界(六道+四圣,或称十法界)
佛四门:开示悟入
三乘:羊乘度己(声闻),鹿乘度亲友(缘觉),牛乘度众生(菩萨)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善知识:僧人和俗家佛教徒
三 . 坛经主旨
1.自性
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生,不从外入
三身佛在自性中,不必外觅三身如来
经文分明言自皈依佛,不言皈依他佛
自性真空,能含万法
无上菩提,识自本心,见自本性
世人性本清净
性常浮游,如彼天云
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见性,即是小根
若开悟顿教,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不染,即是见性
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2.凡佛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念迷即凡,念悟即佛。著境即烦恼,离境即菩提
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若识众生,即是佛性
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
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
3.开示与顿渐
愚人智人,佛性无差,只因迷悟不同,才有愚有智
法即无顿渐,迷误有迟疾
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
菩提般若之智,世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
人心本有智慧佛性。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但不可执,谓须他善知识方得解脱
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
佛为人说,不为佛说
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
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
二道相因,生中道义
见发愿受持,终身不退者,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不得传付于别法,恐谤劫断佛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4.法
自性本无一法可得
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
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
万法本自人兴,经书因人说有
以定慧为本,定慧一体
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因其是二法,而佛法不二
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绝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定慧一体,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定之时定有慧,即慧之时慧在定
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
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作法求真,或说有无之患,或百物不思,不得见性
外离相为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即为禅定
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即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
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
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自念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即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心元是妄,著者是妄。人性本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
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第一莫著空,不可空心静坐
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否则自缚
禅性无住,离住禅寂
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是,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内调心性,外敬他人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常自见己过,行正即是道。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心平何须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孝义忍让,省过布施,明见自性
见性是功,平等是德,不可将福便为功德
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俱备,离诸法相,一切不染,是最上乘。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
开佛知见,不要开众生知见
5.得道
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
来去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见一切人恶善,不取不舍不染著
于一切法,不取不舍
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
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
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知觉,不染万境,而真性常在
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
邪正俱不用,清净自无余。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6.其他
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
痴与慧对,戒与非对,悲与害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
惠能:“法华经以因缘出世为宗”
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
人我是须弥
烦恼即菩提
求菩提也是著相
认为《楞伽经》中的四智对应了他所说的心明,也就是清净法身
解《涅槃经》,无生无灭,即寂灭,寂灭常乐。佛以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
天台宗重《法华经》,亦称法华宗,以止、观为修行主要内容,称止观法门
《净名经》曰:法无有比,无相待故
正:定心离邪曰正
受:无念无想,纳法在心为受
能:能力
见:能力对应的内容
向去:由偏位向正位
却来:正位向偏位
无念:于念而离念
无相:于相而离相
忏悔:忏前恶业,使愚迷、骄诳、嫉妒等罪永不复起;悔其后过,使一切罪不复作
一相三昧:一相,平等无差别之真如相,不执于相
一行三昧:佛法不二,不执于禅修法
正法眼藏:正法照见,包含万有
四弘誓愿:度众生,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
五法身香:戒(心无恶非) 定(外境不乱心)慧(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修众善而心不执着)解脱(不思善恶)与解脱知见(不思善恶,广学多闻,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
自性三宝:觉正净
四. 理解难处
1.三身佛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
身是“聚集”的意思。化身(应身)是佛为化度众生而权现世间的色身,如释迦牟尼之肉身。报身是佛修智慧之受用。法身即智慧。有个比喻,法身是月,报身是光,化身是影。因而说一月三身。这是维基上的说法。
对于三身的解释,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禅宗、密教各不相同。
惠能说“一体三身自性佛”。认为自性清净,因此皈依自性,即皈依清净法身佛。认为善恶虽殊,如果参照自性,则能知道善恶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自性若迷,善恶丛生。自性若悟,于实性中,不染善恶,即皈依圆满报身佛。
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
在答智通的话里,惠能说:“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
2.三宝
惠能解释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我的理解是,因为觉,所以是佛。因为正,所以是法。因为净,所以是僧。
3.法达问《法华》
法达说,经书曾讲,诸大声闻和菩萨们拼命想,也没能测量佛的智慧。惠能说凡人只要自心开悟了,就是佛的知见。自己不是上根,怎么会一开悟就有无量智慧呢?
惠能说,“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公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错就错在度量本身,任凭他们思量,越是思测,越是高远。这句话不好理解。度量为什么就错了。是说度量本身是凡夫所为,偏离佛法了吗?后面一句有说服力,既然佛法是为凡夫说的,那么说明凡夫可以成佛。
我认为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说。法达说,大声闻和菩萨们智慧不及佛,以说明佛的智慧之大。又说自己不是上根,因此开起来不可能开悟得无量智慧。但其实根器是天分,不等同于自性。自性是佛性,包含万有。照见自性,即得无量智慧。根器是化相。愚智迷误不同,佛性相同,只是开悟自性的难易快慢不同。
法达说问羊鹿牛三车与白牛车的区别。
惠能说,三车是假,唯一佛乘。三车是佛乘的权变,都是方便法门。
4.智常问法乘
智常问三法乘时,惠能说:“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惠能认为智常“著外法相”,提醒他要观自本心。后来让他去自修不要问惠能。似乎惠能也主张因材开悟。
惠能曾说,但不可执,谓须他善知识方得解脱。应该能解释这里。
5.志道问乐
志道依据《涅槃经》,问寂灭为乐是谁在乐。他引经文“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询问道:“众生都有色身和法身二身。色身无常有生灭,法身有常无知觉。那寂灭的是哪一身?乐的是哪一身?如果色身寂灭,那就是死亡,是痛苦不是乐。如果是法身寂灭,那人就同草木瓦石一样,没有智慧,感受不到乐了。而且法性是生灭的本体,五蕴是生灭的功用。法性一体,而五蕴五用,生灭是恒常的。生就是从法性引起五蕴,灭就是收五蕴归法性。有生才有情;不生,即寂灭,就是无情。这样的话,涅槃寂灭,无生无情,又哪来的乐呢?”
惠能说这是著了外相邪见。一,色身外更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是有问题的;二,认为涅槃常乐,必有身来受用,是耽著世乐。他解释说,好生恶死,是凡人的情绪,也正是因此才有轮回之苦。佛的涅槃寂灭是在刹那间。刹那既无生,也无灭,更无生灭可灭。这才叫寂灭。“当(寂灭)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这句对于常乐的解释,我并不能理解。)这种乐不用受体,也没有不受的,无所谓一体五用之名。而且你说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这是谤佛毁法。
惠能随后用偈语解释了寂灭,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唯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不起根用想,不起分别想。
6.玄觉论禅
玄觉初见惠能,行礼轻慢,惠能动问,玄觉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我的理解是说为了珍惜时间,不行繁琐礼仪。惠能说:“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说干嘛不体会无生无死的道理,明了没有快慢之分呢?玄觉说:“体即无生,了本无速。”说体会本就没有生灭,明了不必分别快慢。
后来玄觉要走,惠能说这么快就走(看来聊得舒服)。玄策说本来非动,哪来快可言。惠能问,谁知道非动?玄觉说:那是心中起了分别。惠能赞叹说你很理解无生灭的意义。玄觉反问没有生灭哪有意义。惠能说若没有意义,又怎么分别呢。玄觉说分别也没有意义。惠能赞叹,让玄觉睡一觉再走。
7.志彻问无常
惠能给志彻解说,聊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志彻认为跟违背经文,经说佛性是常,诸法无常。
惠能的解释很难理解。
8.真假动静偈
惠能告知众弟子即将圆寂,见除了神会其他人都流泪,有感他们不见性,做了真假动静偈。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若觅真无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使真如用。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万相非真,自心离假才得真。你们以为有情才动,无情就不动。其实动上有不动,才是真不动(即不见人之是非善恶,无人我之分)。因此修不动法,不是修无情法。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只要这么想,就是真如了。你们学道要理解透彻,不要学着佛法,却不脱离世俗生死感受。我们如果在这一点达成共识,那就可以一起讨论佛义。否则就合掌告辞领略世俗的悲喜去。禅宗不提倡争辩,争辩就不合佛法了,吵来吵去,不见自性,入了俗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