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614234/ea816231475ccd93.png)
01
前几天参加朋友组织的一个交流会,在会上大家讨论到一个话题:家里家外的年轻人,有什么不一样?
刚听到这个话题我还在想这有什么可讨论的,家里家外有什么区别吗,还不都是一样,最多在外面穿的体面一点、行为举止得当一点罢了。不过让我没想到的是没过一会儿就有人提出了这么一个观点:大学生,尤其是远走的大学生没有了老师家长的束缚,在外放飞自我,在家安安静静。
提出这个观点的是一位看似比我大四五岁的男士,他讲到在他的公司有这样一个同事,每天早八晚五穿着得体 谈吐大方 为人豪爽,公司里所有人都对这位同事很赞扬,包括直属领导。
他的这个同事在公司不是那种刻意在领导面前表现的人,他和大部分的同事关系也很融洽,公司里有人评价说他待人真诚,是那种很多人都会喜欢结交的一种人。
直到有一次这位颇受欢迎的同事出差恰巧家住农村的爸妈生病住院,他不能回来所以委托这位发言的同事帮忙去医院处理一下那些麻烦的手续,他去医院把所有麻烦事项处理完来到病房和同事的父母聊了起来。
在聊天中他了解到他的同事已经2个多月没有回过家看望老人,老人说儿子回家就像外人来家里做客一样,几乎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老人对儿子的评价说到:不能说儿子不孝顺,只是和别人的孩子相比,缺了点什么。
至于老人说的缺了点什么,即使不用精确的语言表达,可能每个人了解情况的人都会懂。
老人说这两个月儿子太忙,只给他们打过两次电话,老人想念儿子想让他回家看看,同事虽然嘴上答应了,但是却没有回过家。
至于同事忙与不忙,家中老人不知道。同事在外面混的如何,家中老人不知道。同事在外是否如在家中一样少言寡语,家中老人同样不知道。同事在公司颇受欢迎,老人一定想不到。
02
我的高中在一个小县城里,那里的人很朴素经济条件也一般,所以班级的同学们没有谁是在家庭或者经济条件上有优越感的, 但是有一个同学在我们这些平民百姓里是个例外。
我们叫他渊少,这个称呼是因为当时他在班级里是最有钱的同学了,普通同学一天饭钱和零花钱有二十块钱就够了,他一天要四五十块钱,苹果手机每次有新款上市他都会买,他不只是对自己大方,对同学同样大方,经常买吃的给舍友。
高中的时候不怎么喝酒大家都喜欢喝汽水,那时候我们把一天两瓶汽水当做标准的“小康生活”,渊少就是其中一个。
说来也好笑,高中时候就连班主任都猜测渊少家里很有钱,有时在大家面前还会说:你们都要好好学习,以后考上大学找到一个好工作也能像渊少一样想吃什么吃什么想喝什么喝什么,你们的子女也过上好的生活。
一次家长会,渊少的妈妈来到学校,那是一副老实本分的农村人形象,衣服略有破旧,面孔有些苍老,应该就是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扩写,我们都以为渊少的妈妈应该是贵妇人的形象,这样才可以和我们眼中的渊少的生活水平相匹配。
想象与现实的反差,原因可能我们都能猜得到。
后来我们知道渊少的母亲可能算得上的是“老来得子”了,身为母亲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渊少,吃喝穿戴从不节制渊少,这才养成了渊少的大手大脚的习惯。
我们身为人子能享受父亲母亲的呵护关爱是何其幸运之事,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随心所欲的理由,更不应该把这份爱当做理所当然。
03
我记得上大二的时候,那时在学生会当个小部长,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学生会都和我们差不多,我当时特别不喜欢的一点就是干学生会的经常喝酒,而且总是到凌晨才回宿舍,我印象特别深的是,那时经常有人在回宿舍的路上走着走着就吐了。
当部长一年我喝了很多次酒,多到我自己都记不清了,花了很多钱,多到我自己都不敢相信,这其中有多少酒是可以不喝的,有多少钱是可以不花的,我知道,但是我从未和家里人提及。
这一年除了学生会认识的同学或是其他学院的学生,我在酒吧认识了不少人,这些人的特征就是酒量好 大方 酒后喜交友。我记得那时喝酒到结账的时候真的是好几个人抢着结账,不是装出来的那种,到后来我把这个当做是酒精刺激大脑的下意识行为。
班级里也有很多这样的同学,自己打扮的光鲜亮丽,出手阔绰,周末不愿意下楼打开手机叫个外卖随便二三十块钱一顿饭,一双球鞋1000多块,也许会不好意思和家里人张口要钱,但是最后虚荣心打败了张口要钱的羞涩。
开始我还以为那些人家里挺富裕的样子,后来才知道他们和我一样,父母拿着微薄的工资,一年学费生活费给了子女攒不下多少钱,我猜他们的父母应该不知道自己的子女在外面是如此豪爽的把。
有些人把自己打扮的光鲜亮丽,社交圈的人都觉得自己豪爽可交,很多时候自己也都很满足,但是我相信,很多人的父母几乎没见过自己抢着买单、穿着限量发售的球鞋、凌晨在大街边抱着大树吐的样子,因为他们把慷慨大方、逞强好胜的一面都展现给外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