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早晨照例要喝一杯咖啡。经常有人问,『怎么一大早就喝咖啡?』其实对我来说,喝咖啡并不是为了解困,我甚至不完全在意咖啡本身的品质。演变到了现在,似乎我唯一在意的就是我是否做了『喝咖啡』这件事情本身,因为『喝咖啡』这件事情已经成为了我个人的某种仪式,用来Mark『这一天从此开始了』,我要仔细生活。
曾经我一直向往美国式的随意自在,并对中国各种各样的繁文缛节表示困惑不解。心里总琢磨着我们一直在遵守的很多『礼节』对我们来说到底有什么意义?为什么一件明明可以通过很简单的方式来完成的,却非要首先经过一道又一道毫无必要的仪式?但后来逐渐接触到的一些事情开始改变了我的看法。
在看『唐顿庄园』的时候,有这样的片段:女仆人在摆弄各种各样的勺子和杯具,管家叮嘱她,什么菜式要用这样的勺子,什么菜式要用那样的杯子,一丝不苟,不能混淆。后来美国的姑妈来访问他们,当我一直看重的『自由』与不解的『拘束』放在一起的时候,对比如此鲜明,我开始发现繁文缛节作为一种仪式感的重要性。
仪式感是帮我们脱离出来,进入另一种状态。我说我喜欢喝咖啡,每天不喝咖啡我就感觉心不在焉,无法进入状态。因为『喝咖啡』这件事情对我来说就是这样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它把我的生活有条理地隔开。在喝咖啡之前,潜意识里的我处于一种随意散漫的自由状态,但在完成『喝咖啡』这件事情之后,我的潜意识开始变得严肃起来,告诉自己『今天开始了』,该工作的话就认真工作,该学习就认真学习。如果没有『喝咖啡』这个仪式,这一天就处于一种混沌状态,没有一个节点能够使我脱离出来。所以我们看到许多钢琴师,在弹钢琴之前都会认真地、虔诚地洗手。洗手难道是为了去除手上的污垢吗?倒不见得,我相信这也是一种仪式感,把自己从一种随意的状态抽离出来,进入一种更为严肃的状态。
至于英式的贵族和中国古代的皇朝,『仪式』更是一种提醒,摆脱平民的思维,进入贵族和皇家的状态,时时记住身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前我总觉得中国古代的皇帝最自由了吧?应该是不受任何人约束,可以肆意妄为的。因为『天下之大,莫非皇土』,还有什么人可以逼迫他们去行使什么礼节呢?但在看『万历十五年』的时候,倒是让我对中国古代的皇朝产生了一丝敬意。在『万历十五年』中,讲了这么『经筵』一个仪式:
经筵和其他所有的仪式一样,必有其目视耳听的对称均衡。先一日用楷书恭缮的讲义此时已经陈列于案几之上。在赞礼官呼唱之下,两员身穿红袍的讲官和两员身穿蓝袍的展书官出列。他们都是翰林院中的优秀人员。讲官面对皇帝,展书官在书案两侧对立。接着是讲官叩头,叩头毕,左边的展书官膝行接近书案,打开御用书本讲义,用铜尺压平。此时左边的讲书官也已经趋前,站在中央的位置上,开始演讲。讲完后,书本盖覆如前,讲官和展书官退列原位,以便右边的同僚履行任务。左边讲官所讲授的是『四书』,右边讲官所讲授的则为历史。此种节目,历史大半天只有讲官可以口讲指划,其他全部人员都要凝神静听,即在皇帝亦不能例外。如果当今天子偶然失去了庄重的神态,把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之上,讲官就会停止讲授而朗诵:『为人君者,可不敬哉?』这样的责难不断重复,决无宽贷,一直到这个为人君者突然发现自己的不当而加以改正,恢复端坐的形态为止。
这些我之前认为的『繁文缛节』正昭示了贵族之所以为贵族,皇族之所以为皇族。他们靠仪式来不断提醒自己的身份,自己的与众不同从而要承担更多的义务。
于是我们回到咖啡的话题。我们不是英式贵族,也没有皇家的血统。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可惜大多数人的一天都在混沌不清中度过。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些小小的仪式来提醒自己进入另一种更严肃的状态,或是学习,或是工作。
This ceremony brings you self-awareness.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