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作者: 游水的鱼儿 | 来源:发表于2015-04-14 08:54 被阅读3324次

——

本文中殷周制度得到全面的整理、归纳和提炼,其中许多观念已经成为今天的共识或常识。王国维先生梳理殷商制度,总结三个方面的特点并一一加以阐述。一曰立子立嫡制,由此并生丧服之制、分封子弟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就我看来其实殷商所有制度皆出自于嫡庶血缘之制,其源起则在解决权力更迭的问题,此为根本,其余皆为依附和派生。

随着生产力发展,政权在社会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政权掌握者该如何推选、更迭替换将严重影响社会生活,如何解决?这个大概是有史以来到今天都无法得到圆满解决的问题,今日世界意识形态之争其根源也在于此。据说民主选举制是最能避免暴力流血而达到政权权力交替的一种方式。而殷周时期中国人自有主张,主张的核心意义一直延续到今日,那就是以血缘、尊卑结合解决权力的更迭,根本目的是“息争”。我想这也是所有人的愿望,也是政治的最终目的。

为达到“息争”,欧洲的做法极具代表。古希腊和罗马两地明显的地域狭窄,人口集中在一个个城邦,他们采用公民选举实现权力交替,中世纪的欧洲实则是教会统治,民间为领主世袭制,战争和流血来自对外族的征讨和对异教徒的残杀,相比政权的争夺,教会权力的争夺似乎不会引起大面积的战争和流血,教会毕竟不是政权,精神层面的统治更为突出,国家政权权力的重要性被削弱,它的更替问题因而也就没那么突出。

在东方中国,地域广袤,散落在中原的各个国家,偏东的偏西的、偏南的偏北的各自有其特点,首先是黄帝和炎帝的南北之争,使他们相互交流,实现民族融汇,然后是尧舜禹东部的传统部落与中西部新兴部落据史料和传说因各种自然灾害而交流汇合,东西南北的交汇酝酿了殷周制度的生成。为达到“息争”,当然永远是相对的息争,他们明确了统治权的传承交替方式——传子传嫡,他的核心就是血缘、尊卑!“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权力的最高层代表以血缘来延续,与之相应的,血缘的远近亲疏、上下尊卑又衍生了宗法、丧服、分封等制度,这就是统治权力的一个团体,家天下的生成!与嫡庶相辅的是分封之制,由于分封有了天子与诸侯之分,因而也就有了宗法之制的必要。

王权的传承问题已解决,依照此制诸侯的传承也可解决,当然诸侯传承的范围更广、情况会更复杂,于是君统、宗统之制已定,其核心仍是血缘、尊卑,大夫、士及以下也是权力集团的一分子,这一部分古人很聪明的不再以血缘为核心,而是举之以贤。嫡庶之制还决定了丧服之制,所谓丧服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包括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我想它应该对宗法是某种补充和扩展,其中最重要是将姻亲关系引入这个血缘关系网中。

与嫡庶、宗法、分封相呼应的应是庙制,纽带依然是血缘,不过范围更为广泛,我想庙制应该就是家天下的标志。“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卿大夫士者,图事之臣,不以贤,无以治天下之事”,制度所要保全的、所要达成的皆在这一句。

其三,同姓不婚之制从男女有别的角度来解决宗法所不能统之异姓之国的问题,扩大化、模拟化的家天下,应该也是中国能够成其为一个统一的延续千年的古国的根本文化思想根源。以姻亲的关系将异姓之国统于一个大家庭。

曰:有嫡庶之制,于是有宗法、有服术,而自国以至天下合为一家有卿、大夫不世之制,而贤才得以进。有同姓不婚之制,而男女之别严。且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一统之策实存于此。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其缜密、严谨的秩序,今人很难清晰全面理清楚,然而它已经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生活。再一想,如此精妙的秩序,历史中是些怎样的特例才会突破它呢,与之违背的行为、言语代表什么呢?是否可以从中窥见权力的漏洞与缝隙,察觉制度的弱点呢?很有趣的一件事呢。

此外,王国维先生还另议制度与典礼,据以上之制,所以“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在宗法之制范畴内的上层自有宗法道德约束之,其下才以刑约束。制度典礼皆为民之表,道德之器。此即其文开始之言道德团体之论,周之制度、典礼实为道德而设,专及大夫、士以上者,亦为始不为民而设,殷周之兴旺,乃有德无德之兴旺。所以,教化士人的孔子老师,才会提出以道德为终极评判的规则吗?且还是以举贤为根本的道德评价。而今我们如何看待传统制度,看待孔子和《论语》,应该不可不考虑殷周制度的源起和根本核心吧。

王汎森老师专就道德团体论有其理解和论述,认为王国维的思想和认识迥异于当时梁启超等深受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的一众人,按照历史原来的样子去理解和阐述,而不是用西方的思想去重组和架构中国的历史,他认为王国维的这一做法有其独有的价值,然而在19世纪末的中国,重新组织和架构中国的一切正是潮流,直至今日依然如此,或许今日人们重拾王国维,是有所感悟有所思吧,我们到底该如何面对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化呢?

相关文章

  • 读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 本文中殷周制度得到全面的整理、归纳和提炼,其中许多观念已经成为今天的共识或常识。王国维先生梳理殷商制度,总结...

  • 读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读论语,孔子对周公之崇拜,如“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甚矣,吾衰也,久矣夫未梦周公”之类有许多,至于周公何以为圣,...

  • 初读《殷周制度论》

    《殷周制度论》是王国维先生撰写的论述殷周相关制度变革的经典论著。“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王...

  • 读《殷周制度论》

    王国维先生是当年四大清华国学导师之一,他的学问连位列其中的梁启超先生都佩服甚至自愧不如。而且王国维先生治学严谨将学...

  • 秦国究竟是嬴姓赵氏 还是嬴姓秦氏?

    先秦时期,姓氏有别。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所述:“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此周之通制。”所以,像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

  • 读史手记|读殷周制度论兼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一《殷周制度论》的写作背景:于考据中寓经世之意 葛兆光在《余音-学术史随笔选1992-2015》一书中收录一篇写于...

  • 殷周革命——武王伐纣、周公辅政

    王国维先生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商时期原始宗教的氛围十分浓厚,整个文化笼罩在鬼神信仰之中。殷...

  • 殷周之变

    王国维先生说过一句话:“中国的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为什么要变? 三皇五帝阶段,...

  • 殷周之变

    变了什么? 讲述殷商周我们先进入大背景,我们要知道这三朝的“巫术”气息是特别浓郁的。首先我要说的就是文化变了什么。...

  • 题图 夜归

    王国维论“境界”时有言: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诗人之境界,惟诗人能感之而能写之,故读其诗者,亦高举远慕,有遗...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wclf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