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著名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有一个著名的钟摆理论:
“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中摆荡”
求不得则苦,得之则无聊。如果从生物的角度看,人每次“得到”的快感,都会增加其阈值。长此以往,人快乐的阈值会越来越高,最后世间已经没有任何事情可以让他再获得快乐,这样,他剩下的人生都是抑郁的。
电视剧《我和僵尸有个约会》里面的僵尸说他们其实是极其痛苦的,因为不死,所以有足够的时间,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到,任何目标都可以达到,最后就失去了快乐。
可幸的是,人有死亡,大部分人类,终其一生,都只能获得部分的快乐。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他们可能到人生最后的一天,都有一些求不得之事让其心中仍存在不甘与欲求,世间对于他们来说,依然是美好的。
叔本华思想一部分来自于印度哲学《奥义书》。从《奥义书》来看,人是有轮回的。从某种程度来说,人是“长生”的,不过轮回可以让他们有一次快乐阈值重置的机会,但由于存在业报轮回,可能会让他们带着前世乃至前前世来的业报来生活,只要过程足够长,他们就会体验到“长生无快乐阈值之苦”。这样一来,轮回对于他们来说,终极还是苦的。类似于猪八戒的“千世情劫”(虽然只是后面电视剧加进去的),因此解脱可能就成为了印度人的人生目标,婆罗门教通过修炼,达到梵我合一,而佛教通过无我达到的“涅槃”状态,从而摆脱轮回之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