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后走出了家门,方知“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 ,也逐渐体会了父母的辛苦与生活的艰辛。从考上大学算起,离开家已经有二十多年了, 回家过年都是我和家人共同的期盼,不论走多远,春节还是要回家看看。回家从一个人、两个人到三个人的变化,就是一个中年人的成长之路。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不论身在何处,过年都要回家。托冬奥会的福,20年以后可以坐高铁回家了,北京到内蒙也就四个小时,想想以往抢票的辛苦的历史,真的幸福多了。
读书时候
每年春节回家,那张回家的车票就是焦点。上学的时候,火车票还是只能通过线下的方式购买,每年寒假前,铁路会到学校来,为归家的学子们提供购票的便利。那时从学校到家乡没有直达的火车,只能购买硬座的通票,到了北京再去火车站中转签票。火车票也是那种很小的白色的票,学生可以享受半价待遇,全程绿皮的火车的座票也只要五十多块钱,由于学校是始发站,所以第一段路程都是有座位的,中转签票的时候要碰运气,春运车票一直紧张,能签到当天的票实属不易,就没法要求坐票了。有一次,没有当天没有票了,我们只能第二天走。长途的火车也是一种历练,那时春运的时候火车上肯定满员,每次去接开水和去卫生间都是一次极大的考验,一边喊着借光,一边小心翼翼地从人群中穿过,运气好的情况是跟着火车上的售货车一起过去。火车上的套餐对学生来说是有些奢侈的,所以泡面、香肠和榨菜是在火车上的最经典的搭配了。最考验人的是第二段签票后的路程,由于一般都是站票,我们也逐渐练就了观察和搭讪的技能,争取尽早找到下车的旅客,能着歇会。不过找到空座一般都是火车半程以后的事情了。那时每次回家都要足足的睡一天,才能回复状态。也亏了当年年轻身体好,扛得住。
工作
上班以后,春节买票就要靠运气了,去车站排队,实在不行就得找黄牛了,春节的行情基本上都是要翻翻的。工作了,就要考虑着给家里带礼物了,主要还是一些吃的,用的,由于社会阅历浅,经常买些华而不实的东西,被父母批评。后来慢慢的可以网上购车票了,方便了,不过春运依旧紧张。借着冬奥会,终于通了高铁,这样车票就好买多了。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交通工具、购票方式的变化,生活越来越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