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感悟:
今天在做《感恩练习:魔法般的关系》正在感恩我的父亲时,因为这个练习是需要以“人名”而不是以“关系称呼”来做的,当我读着自己写下的感恩清单:“谢谢你***(爸爸的名字)”时,突然第一次感受到,我的爸爸他也是一个 个体 ,每个父母、孩子、甚至所有的关系中的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 个体 。
这个不是废话,中国人喜欢首先以关系去定位一个人。所以很多时候,当我们想到爸爸、妈妈或孩子的这个人的时候,往往第一个浮现的印象是他(她)与我们自己关系的定位,例如:(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的)孩子,所以一切与他(她)有关的事物,我们都会站在这种关系定位的位置(角度)去看或感觉。因此会有很多“理所当然”认为他(她)应该有“这样或那样的做法或回应”的想法。
现在很多观点都会提出—— 子女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很多人慢慢地意识到这种属于 “关系捆绑” 的定位,对每个独立的人,去体验和学习自己生命课题,或只是简单的我们大多数人认为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负面(负能量)的影响。
除了“子女不是父母的附属品”这种“关系捆绑”的定位,我们又是否站在子女的位置,去思考“父母”也是独立的个体,所以只是他们“给予我们肉身的生命”的这一件事情,已是非常值得感恩的事情。不是站在他们是“我们的父母”的这种“关系捆绑”的位置,而是他“某某某(父母的名字)”—— 一个人,撇去所有世界定义的所谓的"关系",而是他们作为一个“个人(个体)”给予了我们这个“个人(个体)”能够在这个地球物质世界生存的载体,这真是一件对每个“个人(个体)”来说,很伟大的事情。更不用说照顾与养育—— 一个“个人(个体)”对另一个“个人(个体)”给予爱的行为。只是很多时候,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对爱的定义也不一样,所以这些“爱的行为”在父母“个人(个体)”与子女“个人(个体)”的感受里,是不一样的。
很多人说,这些行为是“责任”,其实并没有所谓的"责任",一切都是“个人(个体)”的选择。世人 由其是中国人,常会以"责任"去捆绑“个人(个体)”,希望以此造就现在眼前物质世的和谐。但这样也造就了很多“个人(个体)”的放纵——让与自己有“捆绑关系”的其他人替自己善后(如“我爸是*刚”),父母望子成龙完成父母自己的人生目标;同时又造就了对“关系捆绑”“责任”的逃避现象——产后抑郁的自杀,不能完成父母期望的自残等;也造就了因为没有“关系捆绑”所以无“责任”的——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不以“关系捆绑”“责任”去定义,而单纯就每件事情对于每个“个体”用心真切的感受去体验与行动,我们也许更能体会自己与对方(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亲戚、朋友……)方真正的联系,也更能让我们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相处更舒心、和谐。
感谢你读完了我的分享,但请你不用相信或植入我的一切分享思维。请你自己用生活和生命经验去体会一切^_^ 每个人所处的阶段与位置(角度)不同,领会的智慧也不一样噢。感恩!平安!
peac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