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心中的鲁迅先生

我心中的鲁迅先生

作者: 爱好111 | 来源:发表于2019-04-08 19:08 被阅读0次

            这次非常有幸在2019年的清明节来到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随同狂人先生祭拜鲁迅,参观鲁迅故里。说到我心中的鲁迅先生,他的的学识和智慧已经找不到更好的词来形容了。他进入江南水师学堂之后以全校第三名的成绩被保送公费前往日本留学,很快达到日文写作听说和母语一般。在鲁迅先生的故居,看到他长大的地方,周家人过去生活的老宅,看到他笔下金黄色油菜花的百草园,他在三味书屋私塾学习的座位,他的书房和卧室,如自己亲身经历一般。在那样当时还算优越的家庭环境里,他甚至感谢从父亲那代家里走向中落,让他自己走向觉醒和奋发。

            他在朝花夕拾里面写的父亲的病来看,父亲对他是相当严厉的,背不出他指定的材料不让出去玩。他相当尊重的他的母亲,因为父亲不在,住在亲戚姑姑家的他都觉得是在寄人篱下,那种环境的母亲独自抚养他们兄弟几个确实很不容易。而更为可嘉的是他敢于走出来"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生",那时年轻的鲁迅先生是有一些看到世态炎凉的愤世嫉俗的敏感的。

           我最喜欢的便是他敢于做自己,打破封建的思想束缚,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1919年发表在《新青年》的一篇文章《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有关于父母对子女的爱的正确表达,里面的见解和美国作家心理学博士派克震惊世界的那本名著《少有人走的路》的观念如出一辙,《少有人走的路》像极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扩展。

            父子之间仅有先后的不同,分不出谁受谁的恩典。无论是当时,还是100年后的今天,鲁迅先生这篇于当下依旧有意义,父亲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应起到引导的作用,而不是权威式地、要求孩子遵从地命令。著名的鲁迅研究学者北大钱理群教授也说,父母要做出牺牲,牺牲自己的想法,那些父母自己的强加到子女头上的那些想法,不是用自己不活出自己的这种牺牲来胁迫子女完成自己想做而非子女真正想做的事情。太多的父母打着爱的名义,逼迫子女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从他教育儿子海婴的方式来看,完全按照他文章的思想,他是一个细腻多情而且温柔的父亲,每天坚持写作的同时都要抽出时间陪海英玩,大文豪最重要的书柜旁边就是儿子的玩具架。海婴到7岁时甚至不知道他的父亲就是大文豪鲁迅,他尽量创造机会让海婴自由地成长,希望海婴成为“敢说、敢笑、敢骂、敢打”的人。海婴遵守父亲的遗训“不做空头文学家”,考入北大物理系后成为一名无线电专家。

           我还喜欢他和夫人许广平大量通信结集出版的《两地书》,这里面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爱情和家庭生活的见解,看了我的体会就如:爱情就是有着共同的生活理想,各自独立坚强然后努力走到一起,里面有很多细腻的细节和想法感受,两个人的见地,思想的火花无比的碰撞。那时鲁迅先生去到厦门大学任教,许广平留在广州的广东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分隔两地的他们在频繁的通信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情感,约定若是经过时间的验证几年后还依然深爱彼此,便不再分离,后来才一起在上海共同生活。两地书里也有好多关于学校和教育的思考,人生和生活的思考,还有各自生活和细节的描述交流,是一部丰富的情感见证实录,爱情只占其中一部分。许广平的祖上和家境算起来更优于鲁迅先生,年龄的差距并没有影响他们见识的同步,两人都非常的勇敢和敢于流露自己的真性情,更像是那种细水长流的情书典范,而且有教育示人意义。

           学习和和工作中的鲁迅先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印象深刻的是那时他每天早上奔走于当铺和药铺去给父亲卖药,有次迟到了先生责怪他偷懒,叫他不要迟到,他轻轻嗯了一声便回到座位,在桌上刻下一个"早"字,从此再也没有迟到过。除了革命般的爱国情怀,他日本回国后对有困难的才华青年更是友善和扶持。

           喜欢这样一个奋进、真实细腻、刚柔并济而有大情怀的鲁迅先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心中的鲁迅先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xnp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