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这是孔子撰写《春秋》时采取的一种写作方法,以此为当时的君主权臣长辈遮掩一些不太光彩的事,也包括对上述人等名字的回避。其中种种避讳,通过《左传》《谷梁传》等书的揭示,都早就明示古今了。有兴趣的可以对照春秋三传去看看。
但是有一点需要强调,孔子虽然为之讳,却不为之隐,而是采用婉转的方式据实记录下来。他的遣词造句非常讲究,以这种方式表达了对笔下史实及相关人物的褒贬。历史上称之为“春秋笔法”。也就是说,孔子的为尊者讳等,并不是为了掩盖事实,而是不忍心对那些特殊人物过于直白的批评,于是在记录史实的时候,使用了一些含蓄的技巧记录下来。
到了今天,好像风气变了,好多人把为尊者讳弄成了为尊者隐,这已经偏离了儒家本来的意思,却还被一些人称作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一边以追求真理、维护传承自居,一边顽固执拗的以此为说辞,替一些特殊阶层的丑陋现象遮遮掩掩,不许揭发,落得一片指责之声,实在有点不妥。
跟这个差不多的,还有个说法,叫“子为父隐”,被引申为“弟子为师父隐”,也就是,弟子要替师父隐藏过恶,不许议论,不许批评,不许揭发,总之是要视而不见才最好。
子为父隐的说法也是出自儒家经典,最初也是孔子说的。孔子说的是,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后人进一步解释为,这是慈孝的表现。但是历史上,儒家人士从来就不拘泥经典之论,总能找出各种依据,对原始的经典说法做出其他的解说。
宋代教育家邢昺更是直接对孔子的说法提出了新见解,他举出《孝经》《左传》《韩诗外传》《诗经》等典籍上的记载,质疑说“直在哪里”?指出“父子相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定论,而允许有格外的特例。这一点,在“大义灭亲”这个成语中就可以略见一斑了。
随着儒家思想退出主流文化阵地,许多新思想正在深入人心,成为新时代的治国方略,那些充满腐朽气味的陋习正在被时代抛弃。但是,但是社会上仍然还有许多抱残守缺者,走的比古人还要远,做的比古人都要偏激,这合适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