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一个节日。
很多人都是在过年时才能和亲人团聚,很多事又是在过年时决定的。
快过年了,怎么描写过年的场景呢?
我们先从大作家那里找到灵感吧?
上世纪20年代的老北京城的居民,过年是个什么热闹的场景呢?
我们来看看从小就生活在老北京城的老舍先生,他是怎样描写老北京城过年的场景的。
下面是《骆驼祥子》里关于过年的片段,其中( )括号里我自己的理解。
街上慢慢有些年下的气象了。
(慢慢,这两个字,很符合人们真实过年的心理。准备过年是一天比一天上心,接近到年三十,人们心里就越觉得紧迫起来。)
(再者,老舍作为写作大家,很善于使用老北京的俗语,这里用了“年下”这个词,并没有像有些文章,用官话,或者就像我写过年用词就是“过年,很少用“年下”这个词。当然这个用法也和老舍的老北京身份有关。)
在晴明无风的时候,天气虽是干冷,可是路旁增多了颜色:年画,纱灯,红素蜡烛,绢制的头花,大小蜜供,都陈列出来,使人心中显着快活,可又有点不安;
因为无论谁对年节都想到快乐几天,可是大小也都有些困难。
(这句话就是对于普通大众人民心理的共识描写。又想快乐,可是又有些困难。这句话就为老舍后面写祥子内心的快活和困难埋下了伏笔。这种伏笔在整本《骆驼祥子》里)随处可见。也是老舍作为大家的老辣之处。)
祥子的眼增加了亮光,(这处亮光,就是要写祥子的内心的欢喜,吸引读者想往下继续追剧看祥子到底为什么眼里会有亮光?)
看见路旁的年货,他想到曹家必定该送礼了;送一份总有他几毛酒钱。节赏固定的是两块钱,不多;可是来了贺年的,他去送一送,每一趟也得弄个两毛三毛的。凑到一块就是个数儿;不怕少,只要零碎的进手;他的闷葫芦罐是不会冤人的!
(原来祥子是在打曹家过年来送礼的人的主意。他拉的那个人力车,去送这些来曹家送礼的客人,不就又可以赚上两毛三毛的了吗?这些数字看似不多,可是趟数多了不就要是一笔大数目了吗?)
晚间无事的时候,他钉坑儿看着这个只会吃钱而不愿吐出来的瓦朋友,低声的劝告:“多多的吃,多多的吃,伙计!多咱你吃够了,我也就行了!”
看来真是文章写无定法,只要表达合情合理,只要逻辑思维严谨,只要能把自己目之所及的都用文字清晰详尽的表达出来,只要能引起读者共情,只要能贴近生活,就是一篇好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