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黄包车,想必很多人会想到老舍先生笔下的骆驼祥子,不过那是老北京的黄包车车夫的故事,我们今天聊的话题是老上海的黄包车。其实大家在很多历史剧中,都能看到黄包车的身影,它所扮演的角色就如现在的出租车,滴滴的角色。
骆驼祥子黄包车的起源和引进
老上海黄包车近照在这之前,笔者先给各位读者讲讲黄包车的由来。黄包车最早出现于19世纪的70年代,是一种用人力拖拉的双轮客运工具。它又名“东洋车”,从名字我们就能分析出黄包车的产地是日本。那么它是怎么来到上海这个地界的呢?这还得从一个法国人说起,此人名叫梅纳,是一个精明的商人,他看到了黄包车的便利性和实用性,就在当时清朝的同治12年向上海的法租界公董局申请使用黄包车的权限,并得到了批准,所以在同治13年的时候,黄包车从日本引进到了上海。当时具体的引进的黄包车数量大约有三百多辆,这个法国人扮演的角色就像一个出租车老板一样。
黄包车先行者破产与黄包车的改进
上一段我们提到法国人梅纳引进了三百多辆东洋车到上海,按理说应该大发一笔横财,因为我们知道在这之前,老上海的交通工具一般就是所谓的马车、牛车等,实际上在大街上这种老式的交通工具并不方便,反而这种人力车更适合城市复杂的街道与小巷子。但是这种人力车从日本引进过来后,却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并且导致这个看似精明的法国商人的破产。读到这,您肯定觉得很纳闷,其实原因很简单,梅纳雇的人就不是本地上海人,而是外国人(日本人居多),语言是不通的,路况肯定也没本地人熟悉,而且早先的这种东洋车很大,可以乘坐两个人,但是当时的路却没有那么宽无法容纳这种大型的人力车通行,这也导致了人力车之间的剐蹭和交通事故的频发,所以新事物的到来得适应本地环境,虽然黄包车的先行者破产了,但是这种新式的交通工具并没有“死”,而是得到了改进。
那么改进在哪里呢?一方面黄包车变小了,由原来的可以乘坐两个人变为一个人,这样交通事故也减少了,另一方面拉车的人也换成了熟悉上海的本地人,减少了语言的障碍,也少了很多误会。黄包车也真成了“黄包车”,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早先的这种“东洋车”的颜色是铁皮的,不是黄色的,后来改进以后车身被漆成了“黄色”,所以这才被叫做黄包车,原来老上海人管这种“东洋车”叫“腕车”,因为是手动拉车嘛。
经过改进后,黄包车在租借可谓是风靡一时,原来的300辆到了鼎盛时期(抗战前夕)急速扩张到八万辆,车夫呢也有将近小二十万人,这个规模是不是很大。
直到后来,黄包车时代被三轮车取代,但是它也风靡了将近70年,历史也不算短了。
从这儿我们也看出很多新事物引进过来需要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适应,这么一个行当没想到有这么多历史故事可以写,也是很有趣,可见只要你细心留意,历史就在您的身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