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个好习惯,这差不多像一个几何定理一样毋庸置疑,无论是农民、工人、老师还是知识分子,几乎没有人会反对这个观点。
但是如何养成这个好习惯,或者说阅读习惯怎么样才算好,恐怕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这个问题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如何实现从不阅读这个坏习惯到经常阅读这个好习惯的转变。第二个层面是怎样的经常阅读才是比较好的,或者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对于第一个层面,答案也比较简单。从不阅读的人,拿起书本读起来了,那就是一个好习惯的开始。正所谓开卷有益,只要你打开书本,就一定能或多或少的有所收获。从最低级的收获来说,一个字你看了一眼,也能强化对它的记忆,不至于时隔日久将它忘掉。
对第二个层面,才是真正的如前文所说的见仁见智。怎样去践行阅读这个好习惯?有的人认为只要多读就可以了,满足于一年、一月、一周读了多少本书,数量越多自我感觉越好。有的人讲究漫无目的,一切随心,看到什么就读什么,想读什么就读什么。还有的人只喜欢读自己领域里的那些书,钻研的越来越深,几乎到了无人能与其交流的程度。更有人习惯读诸如漫画、小人书之类的简单读物,不费脑子且又显得数量丰盛。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世界进入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书本的衍生以指数倍增长,可供读者挑选的对象如汗牛充栋,对于选择恐惧症患者而言,真的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快节奏以及自我提升的焦虑感不断的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让人很难静下心来思考自己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只能被工作和生活的滚滚洪流裹挟着向前奔跑。奔跑的当然很快,可是方向对不对却很少有人探究,似乎只有跑起来才是对的。
就像读书一样,大家都知道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与日俱增,不通过阅读去掌握和更新知识,则会逐步被主流淘汰。所以就出现了前文所述的那几类典型的读者。最典型的就是第一类。时常在网上看到某某名人号称自己一年读了上百本书,以此来说明自己的阅读习惯有多么好。殊不知,读书一旦按数量来统计,立马就失了格调。数量只能作为读书效果的一个补充佐证,完全不能作为主要的衡量标准。
工作的目的是达到某种效果,说的赤裸一点,达到了某种效果才能领得到薪水。所以不管工作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因为目的性很单一,所以也不担心效果的不可实现。读书也要有一定的目的,你需要通过读书掌握什么?或者想要实现什么?在目的确定的基础上,去制定实现它的计划。
有时候,读书的目的也不一定非常明确,不像学生时代为了成绩、学分、学位和毕业证,也不像研究人员一样需要发表论文、评定职称、获得奖励。有的人只是单纯的喜欢某个领域,或者想把不明白的事情搞明白一些,这种散漫的目的没有明确可量化的指标,也不以其为谋生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似乎有理由进行漫无目的的阅读。
但是,凡事要想搞出点名堂,终究要与别人不一样才行。自由散漫、悠哉悠哉、一切随缘的佛系阅读习惯只能带来道听途说的茶余饭后谈资而已,与农村围坐在村头讨论世界形势的老头们儿没什么本质的区别。你的明天是不是仅仅比今天老了一天,其他方面毫无长进?读书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走笔至此,越来越觉得读书这个习惯,有时候有个计划来压迫一下可能效果还是真的会好一些。就好像学生时代如果不是期中或者期末考试以及平时的作业考核摆在那里,恐怕很难指望学生们认真读书考出好成绩,毕竟人都有惰性。有人经历了多年的学生生活,以为终于解放了,再也不需要考试了,潜意识里认为读书学习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度过了就不需要再回头。他们的这种想法并没有错,毕竟终身学习的理念还远远没有达到社会面普及的程度。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写到:指标这种东西,是一切浪漫情调的死敌。所谓指标,就是事情的计划性。就拿读书这件事情而言,如果有人给你规定了你必须在某个时间段内读完某本书,或者上完某门课,先不说这本书或者这门课你是否喜欢,对于这种要求你首先就会反感。王小波所说的指标是浪漫情调的死敌,说的大概是这个意思。
但是,如果指标是读者自己给自己定的,那恐怕就会是另外一个感受了。它源自读者的内心,体现了自己的内生动力。对于这样的指标,就会有更大的动力去完成。
回到如何养成读书习惯这个最初的问题上去,真正意识到读书这个事情要一直贯穿于生命全过程恐怕是一个首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要通过计划来进行短期、中期和远期的规划,最起码有个短期的规划。只有这么做,才能逐步真正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然后通过好的读书习惯使自己的境界真正的上层次。
希望所有爱读书的读者们都能有时间的时候能读的进去书,忙得时候能抽的出时间读书。毕竟,在现实生活当中,人们所缺的,更多的不是书,而是读书的心情和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