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销售】
只有更聚焦,才能更精进

只有更聚焦,才能更精进

作者: ZhaoWu1050 | 来源:发表于2020-10-13 15:36 被阅读0次

    【Zhao Wu的听课笔记】

    陪有梦想的人一起成长,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好文。

    吴军是谁?

    他是腾讯原副总裁,从腾讯离职时,引起互联网圈子不小的震动;

    他是全球顶级的语音识别专家,负责设计了当前谷歌的中、日、韩文搜索算法,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他还曾担任国家重大专项“新一代搜索引擎和浏览器”项目总负责人, 被称作是国内互联网企业“最想从谷歌挖走的3个工程师之一”

    如今,吴军已经转型成为硅谷风险投资人,做起了互联网投资。

    在吴军身上,你能感受到坚持学习、独立思考的毅力:他视学习为一等一的大事,把目前人生1/3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业上;

    也能看到拿得起放得下的勇气:为了精进自己,他不惜放弃经商致富的机会,28岁放弃担任清华大学副教授,转而出国深造;除了在专业领域做出了突出成就,吴军兴趣广泛极其热爱旅行、摄影、时常做些园艺活儿,在红酒和歌剧鉴赏方面也颇有见地......

    对于工作和生活,他一直保有自己的一套平衡法则。

    在此次专访中,吴军跟我们分享了自己的许多成长经历,以及走过那些人生高光时刻的感受与经验,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

    以下,是吴军的自述:

    放弃清华副教授出国深造明确方向,才能走得更快。

    1989年,我从清华本科毕业后,保留了两年研究生学籍,被分配到电子工业部直属的一家国企做软件汉化,这是一份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工作,说得不好听就是盗版软件。所以,半年后我就调到销售部门做进出口生意去了。

    这是我唯一的一段销售经历,两年工作期满时我的收入已经比较可观了(按那时的收入水平来看)。如果继续做下去,我或许可以是一个颇为成功的商人。

    但是,这和我希望做出一些发明创造的想法相去甚远。所以,我谢绝了同事们的挽留,重新回到清华读书,并选择从计算机系跨到了电子工程系。

    事后证明,转专业是一个非常对的决定,因为这让我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也幸运地确定了将来在技术研究上的立足点——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的课题。

    硕士毕业后,我留校任教了3年。那段时间,我白天做语音识别的研究,晚上读论文、写论文,后来发表了很多高质量的论文,还拿到了“86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关于语音识别的课题里最大的项目,获得了不少经费。按照清华对年轻人提拔副教授的要求,一年后我就可以升任副教授了,那时我才28岁。28岁能当清华大学副教授,其实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

    但是后来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我发现,自己跟剑桥大学这些世界一流的学者还是有不小差距。所以,我坚定了出国深造的信念。

    1996年,我被全球顶级的研究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录取,成为一名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博士。那时,我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成为语音识别领域的世界级专家。所幸的是,我遇到了许多行业内顶尖的学者,跟他们一起做研究的过程中进步非常快。

    期间,我不仅获得了欧洲语音大会的最佳论文奖,还成功申请了十余项美国和国际专利。但有时候,凡事太顺利往往会让人忽略一些潜在的危机。

    坏运气和好运气是相对的,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

    临近毕业前,我因为口试失利而没有通过答辩,所以不得不在学校多做了半年的研究。半年时间我一天到晚都在推导公式,终于成功发明了一种比当时的经典算法快千倍的算法,解决了当时困扰整个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领域的一大难题。

    后来,我才知道, 美国很多导师都不想让有研究成果的学生过早地离开学校,而我也因此在2001年离开学校时,赶上了美国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各大公司的研究所不仅不再招人,甚至还在裁员。在等美国老牌电话电报公司AT&T和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的offer时, 我在无意间发现谷歌还在招人,于是我就去应聘了,结果面试非常顺利,一个星期之后, AT&T和IBM的offer也下来了,但我最后还是选择了谷歌。

    当时,谷歌还是一个很小的公司,我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对我做这个决定非常惊讶,但我一方面觉得答应人家的事不好反悔,一方面也对这家小公司非常好奇,同时也觉得年轻时还是可以赌一次便义无反顾地来了谷歌。

    在谷歌第一年,我和其他3位同事共同开创了网络搜索反作弊研究,并在后来主导设计了谷歌中日、韩文的搜索算法,以及许多与中文相关的产品和自然语言处理的项目,后来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

    虽然博士期间延长了半年才毕业,但从现在来看这并非一件坏事,而且可以说, 正是这次的坏运气,让我之后在工作中一直有好运气。

    毕竟多读书有益无害,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个人算是接受教育时间比较长的,从1984年进入清华读书,到2002年博士毕业,前后经历了18年,学业几乎占据了我目前人生1/3的时间。也正是这漫长的18年,不仅让我达成了最初的目标,也让我养成了持续学习、善于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学习的习惯。比如从前,高考复习政治,背GRE单词,我都是骑车时做的,现在在咖啡馆等人的时候,我通常也能敲上千字的文章。

    不仅是工作,人生所有事情都分优先级。

    2010至2012年的两年间,我在腾讯担任SOSO搜索业务的副总裁,以及国家重大专项“新一代搜索引擎和浏览器”项目的总负责人。

    因为家人都在美国,所以我每年需要在空中往返七、八次,时间一长,身体会吃不消。两年之后我便提出离职。当时,许多人根据自己的猜测想出了各种原因,但我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只是觉得自己无法同时做那么多事而已。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生活得更加幸福,其他都不过是达成这个目的的手段而已。没有与家人的朝夕相处,还谈什么幸福生活呢?

    人都是向死而生,能做的事情其实是很有限的,所以做事情的顺序很重要。

    我认为,一定是要把只有自己能做,他人不一定能做的事排在第一位的,包括跟家人团聚,也包括将一些经历、知识用通俗的文字写出来。

    很多人评价我做事效率很高,所以来问我做事有什么诀窍。其实,我做事并没有什么诀窍,相反,有可能还跟许多人的做法背道而驰。

    因为我喜欢少做事,甚至不做事。

    人们经常会陷入一种思维定式,觉得临时插进来的事情不得不做,并且找各种理由安慰自己,最后不仅忙碌不堪,还忘了一开始要做的事,落得一件事情都做不好的结局。

    这是我从《庄子》 中悟出来的两点,一是要跳出思维定式,换一个角度来判断一件事情的重要性;其次,要敢于舍弃,时间才是最宝贵的,要想换取更多的时间,就必须牺牲很多经济利益。

    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有些人财富超过一定程度之后,为了获得时间而辞去高薪工作的决定了。

    格局大的人,追求重复性的成功。

    从2014年开始,我一直在做风险投资,这是在我要做的事情列表上优先级很高的事情。我希望能为有梦想的人提供一些助力,并帮助他们其中的几位成为世界级的企业家。

    股神巴菲特有句话对我影响非常大。他说,人不要富有两次。

    什么意思呢?一旦富有就要一直富有,这才叫富有,如果过一段时间变成赤贫了,然后又富有起来,这种人生是很失败的。

    很多时候成功也是这样,我常常跟创业者讲,格局小的人只满足于自己某件事做得快、做得漂亮;而格局大的人,追求的是可叠加式的进步和重复性的成功。

    也就是说,在一定基础上,要保证以后每一次都比以前更好,不要说有时成了,过两年又失败了之后又成功了,如此反复,实在不太符合我的风格。

    我认为,未来个人最大的竞争力,也在于是否能够可叠加式地进步。对大多数人来说,获得偶然的成功并不难,难的是逐渐让成功从偶然变成必然。

    如何才能可叠加式地进步呢?关键就在于做减法,懂得放弃。

    我弟弟吴子宁博士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后,进入硅谷最大的半导体公司之一----美满电子(Marvell),从一个普通的研究人员做起,13年后成为公司的首席技术官。这不仅在硅谷的中国员工中很少见,在他的师兄师弟中也是少有的。

    他放弃了很多机会,但他能花7、8年时间专注在一个产品上,将它做到世界市场占有率第一,而且每年能够产生超过10亿美元的营业额。在这个过程中,他还获得了280项美国和国际专利,最终确立了他在这个行业技术和管理专家的地位。

    世界上10个第二,都不如1个第一。被人记住的永远只有冠军。

    因此,只有把全部精力聚焦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才能让每一次进步都成为下一次进步的基点,而不是每一次都要重新开始。

    后记

    从谷歌到腾讯,再从智能搜索科学家,到硅谷投资人、畅销书作家,吴军身上有着颇多光环。而这一切,不仅要归功于他在学业上不断地精进,以及在专业领域坚持不懈的努力。

    他不急不躁,在研究生阶段才确定了自己在专业领域的立足点,通过出国深造最终成为智能搜索领域的专家;他分得清孰轻孰重,凡事都有优先级的排序,从而把每件事都做到了最理想的状态,正如吴军所言,有时我们确实需要跳出自己的思维怪圈,认真思考自己当下最应该做好的事情是什么,自己最喜欢什么,以及最能体现个人价值的事情是什么。

    只有更聚焦,才能更精进,只有持续学习,才能获得重复性成功的可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只有更聚焦,才能更精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xvvp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