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就听说过N次好评的电影,在N个公众号上被推,今日终于得见。
一个59岁的老人,经历过中年的灾难(未曾出世的孩子丢了,妻子变成了残疾),妻子半年前去逝,工作被辞退。于他,也许生无可恋,因他奉妻子为信仰。于他,也许孤苦无依,因他拒绝了一切。于他,也许承诺去死,因他搂着墓碑的爱恋。
他是个怪老头,“还是我们那时候好,人们至少愿意为自己的原则作斗争。”,从小到老的处事原则,一直遵从内心的意愿,也许有原则好,但过于刻板的囿于原则,也相当于画地为牢,无意伤害着别人和自己。有时只是需要,片刻的温存和爱意,去帮助别人和自己。
“如果我抓紧时间,说不定今天我们就能见面了”,这是他在妻子坟前的诉说。他决定去死,上吊,窒息,饮弹,都没有成功,反而是次次阻碍他自杀的巧合,促成了他生的转变。“人总要为自己负责”,既要负责自己的死,更要负责自己的生,他的妻子一直是最坚强的那个,也是真正强大包容的人。而他,自以为是的原则抗争和举报投诉,反而是最无能的最轻易的放弃,犹如最开始的决定自杀。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他们的爱。从相识至死的点点回忆,从每天墓碑前的鲜花,从侧躺在墓碑边上,用右手去搂抱的深情,于爱去死,也无可厚非。
最喜欢的是,片尾最后的坦然面对,邻里的团结对外,互助和睦,手里捧着新生命的颤抖,以及最后安然的长眠在冬雪的清晨(这在冬日里,反而最温暖最浪漫)。映射着很平淡无奇,很中性的一句话,人总要为自己负责。
喜欢北欧人的眼睛,跟玩具娃娃的一模一样,虽然觉得没那么有神,却是真真的漂亮。喜欢安静优雅的田园社区,喜欢经典的古董车开在乡间的小路上,副驾是妻子,儿子或女儿,然后美美的说一句:“这才是生活”。
另,片尾曲也很赞。
网友评论